本篇主要聚焦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真正在考场上时间比较紧张,而且目前也没有对答案。拭目以待吧。
01 录音直播
好多废话,请 1.5 倍速。
职业蛙联合创始人 孙捷Alex,原来我们加过人人网,但是后来好像因为某些原因,采访没执行。但是,那时候是在 BBY 学习,强迫自己触达更多麦肯锡的员工,当时建立联系的。
职业蛙创始人 卢明霞 Kelly,这位创始人因为 Walden而认识的。之前因为为李奕找合适的 Meet Up 的场地,和 Kelly 交流过。后来他们工作人员觉得我这边人太少了(其实现在公司也只有一个人……)而拒绝了我们,也包括李奕。结合 Walden 的事件,我认为,职业蛙(现在可能改名了),是不是需要从这两件事获取些教训呢?这是收乐财对 Kelly 业务的,一点点建议。
针对 Walden,我认为人生有这样的老师可遇不可求。此前我像 Walden 发送合伙人邀请。我们公司是这样的态度,如果 Kelly 这边也邀请 Walden。我会质问,邀请 Walden 的新雇主能像阿里巴巴那样吗?就是还得有一种关键时刻,知道是不是对阿里云进一步投资的 —— 那种魄力。
02 订正
总体情况:2021年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总共 65 题,我把后面的小题全部拆分了。核对答案之后,错 24 题,准确率 63%。
Again 接下来就看怎么订正吧!
21
21. 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注重发展山地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学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谨防产业“
        ”,应该看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里选择“水土不服”。
错误的点在于,一开始选择“千篇一律”,为什么不正确呢?因为千篇一律没体现出“不合适”,水土不服有这层意思。
25 “为调研而调研”等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调研不深入、不具体。现实中,有人了解情况习惯于大而化之、
        ;有人调研习惯于走设计“路线”,
        。这些心中不揣问题、脚下不沾泥土的错误做法、导致调研不深、不实、不细、不准,最终也会无效。
这道题目,“调研不深入、不具体”,以及“调研不深、不实、不细、不准”,都显示所谓的“为调研而调研”,是依据某种形式,不深入细节。第二个空格,“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更加合适。
“粗枝大叶”和“轻描淡写”怎么选择?因为前者和“大而化之”更加接近。
26
26. 探索和形成一个好的制度不容易,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
        地遵守和执行。这要求我们要把制度像种子一样种在头脑里、如红线一般
        于工作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通达“中国之治”的新天地。
这里选择的是“不折不扣”和“贯穿”。
ShoelessCai 注,这里第二个空先行,“红线”这里就是强调“线”,因此选用“贯穿”。第一个空的近义词,“毫不动摇”。
31
3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一些人分不清具体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加之有人为了短时间内推出本民族民俗文化,盲目迎合当下的流行需要,反而使自己的民俗文化变得
        ,出现雷同化传播现象,使大众对不同区域的特色民俗文化认知较为
        ,影响大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甚至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不伦不类,模糊。
注意,放在其他干扰项中是很难以选择的。
第一个空,提示次“分不清具体”、“短时间”、“盲目迎合当下”这些词,提示现在的民俗文化是不纯粹的,有曲意逢迎之嫌。“不伦不类”、“名存实亡”都是候选答案,但是后者过于绝对。
第二个空,认知模糊 OR 认知混乱?更多前者比较合适。
34
34. 噬菌体是一种侵袭细菌的病毒,虽然它们很早就被发现,但由于一次只能攻击一种特定的细菌而未受关注。然而,曾经不那么受欢迎的
        ,如今却成了它们最大的吸引力。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人类无意中
        了目前最强大、最具耐药性的超级细菌,而噬菌体无疑是对付它们的潜在有效武器。
答案:特异性,催生。
分析:第一个空,是形容之前描述的特点,因此“单一性”和“特异性”,相对合适。但是,“单一性”不足以搭配“不受欢迎”。
第二个空,和“超级细菌”搭配,四个答案都合适,但是要选择表达出“变多”含义的。激活,催生,都能表达同样的意思。结合第一个空,选择“特异性,催生”较为合适。
37
37. 20世纪八十年代初,SCI 作为一种
        的、相对公平的量化指标被引进中国,这是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初步尝试,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如果启用先进的考核举措而长期
        ,甚至演变成“至上”的法宝和单一的指挥棒,最终都会
        ,弊大于利。
答案:客观, 一成不变, 物极必反
分析:第一个空“客观”,提示词:相对公平、公平、公正、评价体系。
第二个空“一成不变”,提示词:“至上”法宝、单一指挥棒。
第三个空“物极必反”,提示词:至上法宝,弊大于利。
本题要关注到主体是某种体制机制。针对的都是 SCI,而非人。因此,具有主动性的主体的动词都是不合适,这题就很简单了。具体见“03 原文”查看其他选项。
举个例子,这里说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举措,不能用“唯命是从”,因为主体是举措。
39
39. 内太阳系的岩石行星与外太阳系的气态行星最初的物质构成
        。科学家此前认为,由于木星质量大、引力强,可以在一些物质到达内太阳系之前将其
        ,阻止了内外太阳系物质的混合。但研究表明,木星的成长速度不足以阻止外太阳系物质源源不断流入内太阳系,这意味着内外太阳系行星将拥有
        的成分。
答案:大相径庭, 吞噬, 类似
分析:逻辑是这样的。
第三个空,前文“木星成长速度不足以组织外太阳系物质源源不断流入”,说明内外太阳系有共同或者类似部分,因此,选出 A和D,强干扰。
第一个空,A 大同小异,意味着差距不大;B 大相径庭,意味着 差距很大。两者意思相反,反而好选择。文章“但研究表明”,表示前文应该选择一个和“共同”、“类似”相反意义的词语。因此选择大相径庭。
40
40. 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不断演进,可视侦察、红外侦察、雷达侦察等“
        ”,现代坦克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藏身。对此,现代坦克当然不会“
        ”。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的“免疫”,见招拆招,
        ,让对手对自己庞大的身躯“视若无睹”。
答案:虎视眈眈, 坐以待毙, 有的放矢
分析:本文是针对坦克说的,因此明确第一个空是针对侦察的描述。
第一个空“虎视眈眈”,这是描述侦察手段的,因为文章 Passage 主要描述坦克,因此形容侦察手段“虎视眈眈”;
第二个空“坐以待毙”,后文见招拆招,所以是见招拆招的反义词,因此“坐以待毙”,“束手就擒”都是候选。
第三个空“有的放矢”,搭配近义词“见招拆招”,见机行事、有的放矢、多管齐下都是合适的选择。结合前面几个空,这里选择“有的放矢”。
42
42. 本题整段 Passage 的意在说明:
答案:经济带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自己选的时候,选择的“交通干线”这个干扰项。文章的意思,是发展经济带的时候,要沿着交通干线进行建设。因此,这里要分清楚主体,是“交通干线”?还是“经济带”?
依据文章最后对于经济带的举例而言,判断仍为“经济带”,经济带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46
46. 本题由《汉书·平帝纪》记载引入,“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后面阐述,18世纪末,到霍乱、鼠疫,再到 MERS、H1N1。
答案: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人类战胜疫情
分析:强干扰项“借鉴历史经验对于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为啥不对?因为文章只有叙述历史,并没有描述,如何使用历史经验。
47
47.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
        。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答案: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
分析:本题结合上下文选择。本题 B 和 D 都显示了“联系”,但是忽略了“用部分推断总体,会产生谬误”的含义,这层含义,由后文的古汉语句字给出提示。
49
49. 桥体核心结构,尤其是 6.7 公里长的沉管隧道不能出现丝毫的质量问题。大桥的隧道由 33 节沉管连接而成,每节标准沉管相当于一艘满载的“辽宁号”航母。如此巨大的沉管,还要保证 0.5 毫米以下这一苛刻的误差限度,这使得它的运输过程不允许出现丝毫差池 —— 不能远距离运输,更不可能在陆地上建好再辗转进入海中。
答案:保证核心结构质量的措施。
分析:强干扰项“施工中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这里错误的点在于,正确选项,比强干扰项更加细致,如果文章说到具体如何控制质量,有这点细节和具体内容的话,就应该选出“措施”。
具体地,Generally 理解“对……严格把控”,理应由更多描述性的词句,但是文章都是阐释实施,所以是基于事实的,将措施的文章。
50
50. 戴口罩等……其实是一项“老”技术,此前研究人员在解决军事刑侦和视频监控问题时就曾长期研究过该技术,并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因此,
        。但是以往的技术基础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戴口罩人脸识别“先天不足”的顾虑。相较于以往,……。不过研究表明,……,只要模型训练得当,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并不会大幅下降。
答案:该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基础的
分析:自己选出的错误选项“提高识别精度才是这一技术的难点所在”,这个选项本身有问题,这属于行业问题,自己无法判断的话,这类论断是不太会拿来作为正确选项。
54
54. 文章说到像素越高未必拍照效果越好,图像传感面积一定的时候,像素值越高,单位像素面积越小,单位像素面积进光量少,反而拍照越模糊。文章请参见“03 原文”。
答案:介绍提高手机拍照效果的技巧
分析:自己选择“揭示进光量与像素间的关系”,该选项太过于细节,两个含义类似的选项,选择范畴更大,都改范围更加宏观的,这个涉及做题技巧。
更进一步,“手机成像效果因素”有很多,但是“像素面积与进光量的关系”是众多被识别、为被识别的因素中,能被识别出来的因素。
55
55. 文章说到高杆和矮杆水稻。主要说到矮杆睡到堵塞中水面的氧气,使得一些生物难以生长,植株本身的生长也受到影响。但是高杆植株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杆本身空出了水面空气流通,增进水塘内生物生长,同时也促进水中作物生长。文章请参见“03 原文”。
答案:催生了种养结合的新型种植模式
分析:强干扰项“克服了传统矮杆水稻种植模式的弊端”,这里注意,“弊端”、“优势”这种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选择中性的“新模式”更合适,即种养结合更加好地利用了水田的特性。个人观点。
57
57. 大数据、人工智能脱胎于网络,…… 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处理数据的智慧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的衍生产品。
答案:中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
分析:强干扰项“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的发展基础”。鉴于上述梳理,仍然认为应该选择这个强干扰项。标准答案:人工智能衍生产品并非重点。ShoelessCai 评注,这个答案也能接受,文章更多倾向于去介绍和定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60 - 0
(0) 有学者认为,……,机器翻译译文总体质量超过职业译者也是必然的。通过让机器反复学习和训练,……翻译准确率不断提高,且翻译内容越专业、场景或任务越固定、标准越统一,翻译准确率越高。反驳的观点是?
答案:机器翻译不可能取代人工翻译
分析:强干扰项“机器翻译难以做到准确性与流畅性的统一”,这里主要讲的是标准统一,准确率高的问题。因此,主要说的是,机器翻译的取代问题。
60 - 1
(1) 我国旅游市场还在持续迸发,诉求不断升级。仅靠评级就想
        的想法已经过时,口碑立身,品质说话……。希望景区能摈弃
        的心理,为游客营造更加舒心和放心的环境,为旅游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
答案:一劳永逸,急功近利
分析:第二个空,“口碑立身,品质说话”说明要选择一个“相反”的词,相对于长期口碑,合适的词语是“急功近利”;
第一个空,选择“持续迸发”,“旅游诉求不断升级”的反义词,即“一劳永逸”。
60 - 4
(4) 传统的文明标准与三个,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后来……,文明的差异也很大,这个判断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良渚文化……完整的礼仪和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答案:良渚文化符合通行的文明判断标准
分析:干扰项“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这个选项我自己选的,但是文章中没有说到颠覆传统认知。反而,文章说到良渚文化,加强了传统文化的标准。
60 - 5
(5) 本题是排序题。标准答案如下:
答案:第四句指出解决对策。第五句说的是问题产生原因。按照逻辑,应该第五句在前面。
5)……这是产生新纠纷或者更高层次次级纠纷的根本原因。
1)防止更高层次次级纠纷的发生,……,多种模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创新。
6)……解决基层群众纠纷的“枫桥经验”,……从中吸收经验。
4)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确认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和地位。
2)文件指出,“……纠纷解决机制”。
3)……制度改革,……得到法律规范的认可与发展。
60 - 8
(8) 新给出一段文字
“下载APP,购买产品,给出穿搭建议” ,属于“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
60 - 11
这篇文章讲筷子历史(咳咳,不是筷子兄弟),提到“匕箸(zhu-4)”。
题目:如果穿越回古代,看不到的场景,“春秋时的晋人以箸为主要饮食工具”。
这道题选出这个选项,线索如下:
A.第二段: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
B.第六段: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
推导出,筷子从汉代开始流行,再之前都是以其他器皿吃饭的。
60 - 12
将这段文字插入原文: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插入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
第二段:筷子很长时间内并非主要食物工具,主要取食工具是“匕”。
第三段:饮食史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
待插入的段落,表明要理解你想理解的部分,必须先知晓和它关联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介绍相关知识。
60 - 14
答案: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面条以小米为原料
出自于第六段。
03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