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5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前地方电视台记者叶卡捷琳娜•敦佐娃(Yekaterina Duntsova)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希望参加竞选俄罗斯总统。据路透社27日,报道叶卡捷琳娜•敦佐娃表示克里姆林宫应该结束乌克兰的冲突,释放政治犯,并进行重大改革,以阻止俄罗斯与西方之间陷入“铁丝网”分裂的新时代。图:Evgenia Novozhenin/IC photo
记得 2021年底,在北京星巴克工作的时候,就是某985院校组队复习。坦率地说,组队复习效率是挺高的。我自己本科考的最好的一个学期,也有同学“点播”。
如果希望对自己能力客观衡量的话,最好变换着组队,这样可以客观评估自己能力,对于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也有比较好的认知。
还有就是男生女生差异。
女生特喜欢捣鼓笔记。我记得当时组队的三个人中,唯一的男孩子刷模拟题,女生在整理笔记。因为对方学习能力肯定强我很多,我自然不好评价,但是从旁观者来看,别人会觉得男孩子更能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知道关键时刻该干嘛。这属于某种“体验”,并非评价,因为依据每个人对知识理解不同,确实会有不同的 Stage。更何况每个人学习的目的也不一样,对吧?
举个例子,如果我遇到一场没那么多时间准备的考试,我会怎么办?
首先我考虑目的。
我考这试是考给别人看的,还是考给自己看的。如果是前者,那么背诵几道关键题目肯定会更加合适,这个时候,如果缺少基础知识我就百度一下。如果是考给自己看的,可能就要对很多自己不懂的地方多关注一些,考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之后我可以依据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继续进一步开展工作。至于那么我没学习的,可能很有用,也可能没什么用,到时候不得不学的时候再补上即可。但是,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学难的,并且学懂,那么前面那句话的情况,存在的概率也很小。
如果是为了找到工作,考给别人看的,这时候最好背出几套真题。就是知识点懂不懂都没关系,你能记住怎么解题,题目的条件变来换取你都识别得出来,其实也是一种策略,还会给别人一种“特别聪明”的感觉。其实,我们社会上这种 TYPE 是挺多的,可能他们未来也会有很高的成就。选择哪一种模式,也取决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习惯。还有一点,这种模式适合那种有点基础的,完全没基础的,可能会有反效果。
综上,考试也好,学习也罢,你的目标是什么?是让社会贴个“很聪明”的标签?还是把事情干成。当然,未来如果要把事情干好,可能就要花更多时间了。
回到组队的问题,到底是刷真题呢?还是整理笔记呢?大概就有答案了。
对于知识点是否学懂,我相信是无法自欺欺人的。
最后一点很重要的是,启发别人是很重要的“贡献”,但是绝对不属于“成就”。
稻盛和夫先生在自传中说到自己化缘的经历,一个人的暖心、良好品格,对世事洞见,都可称为别人的启发,但不足以成为成就,因为启发这件事,无法比赛。所谓成就,都是能比赛,可衡量的事物。
识别你自己的成就,特别是已经有很多“标签”的同学。
这并不是鼓吹某种“自信”。而是这么个道路,如果我觉得最近状态好是受到其他无法知晓的因素影响,那么这件事情我就多干几遍。因为我控制不了 1%,灵感犹如某种天赐之物,可遇不可求,但是 99% 我是可控的,而且很多事多干几遍,我体会会变深刻,做事情的自信也更加强。所谓的自信,就是我能评估这件事我提供作用之后,可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我现在和同学组队的是时候,还要面临考试的。平时习惯一个人自习的,就听同学的;平时习惯组队复习的,就自己拿主意,自己感觉心虚的,先把知识点夯实基础了,然后祈祷“考得全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像个馊主意,但是有很有道理有木有。主要是我自己搜自主命题的时候,看那些 985 学校论坛的本科生讨论自己考试不会的开天窗也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就是“我保证我学会的,非常扎实。我不擅长的,以后工作避免掉即可” ——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