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酿造的味道,开启年的味道
米菲
江南人岁末都会有自制酱货的习惯,入了冬的江南小镇,是富庶的酒池肉林,古镇的河道两旁,酱鸭、酱鹅、酱肉……放眼望去,酱货在阳光下油亮亮的。一口有灵魂的“酱”滋味才是年味。
杭州酱味的第一把交椅,一定是酱鸭。酱一只鸭儿,半只蒸来过饭,半只用来做酱鸭泡饭。有时候太忙没时间酱,就会跟着大爷大妈走街串巷地去买酱货,很有意思。
街头巷尾挂满一排排酱货,寄托着人们对新年将至的期盼与喜悦,而满城酱香更衬托出了浓浓的年味,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味道了。
酱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小其
在我的记忆中,一般自制酱货都普遍偏咸。一块酱肉,基本可以就上三口米饭。而在健康饮食观念日益增强的当下,酱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要满足现代人减盐、零添加的需求。
一些品牌也可以根据不同群体推出“定制”产品,比如针对年轻人偏好速食推出小包装,针对上班族饮食调节需求推出低卡减脂型产品。
一包小鱼干、小块小酱肉,放在办公桌当零嘴,既满足口腹之欲,也方便携带。
浓烈乡愁
乡愁往往掺着难忘的家乡味道,或浓或淡,唇齿留香,幸福满满。而酱香是恒久的记忆,也是美好的礼物。它连接的,一头是千里之外的游子,头是内心深处的故人。特别是前几年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一份小小的自制酱货,承载的是浓浓的家乡味道。在味蕾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会激起小时候的家乡回忆。是妈妈亲手制作的腊肠,是姥姥亲自晾晒的鱼干……嚼着嚼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传统仪式
有人说,只要酱货一晒。年,也就近了,此话不假。当一年一度的酱货大片开始上演时,农历已来到冬月或腊月。虽说如今冬天鲜菜鲜肉都不缺,但腌菜酱货这些食品的销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仿佛没有了这些食物,冬天就不完整一样。做上一大堆酱货,好像才有过冬的仪式感。屋檐下、窗户边……看着芳香四溢、滋味浓厚的酱货晾晒着,年味日渐浓烈。
生活智慧
江南气候湿热,温度稍微一回升,食物就容易发霉腐烂,非常不易保存。所以以前人们通常用酱晒这一剂良方,来封存美味。冬日的酱制肉食、鱼类等,到了来年,依旧喷香可口。
每年正月完后,待家里的存货消化得差不多了,老人就会拿出辛勤劳作的酱味,一碗碗地蒸、顿顿地吃,这是美好生活里一份浓浓的回味。
放学回家的娃,忙了一天的父母,一块酱肉就着一口米饭,油滋滋香喷喷的,倍儿幸福。
匠心传承
如何制作美味酱货?最重要的,还得是那一双双匠人的妙手,让食材在二次转化里完成绚烂蜕变。
传统的制酱工艺里,酱汁的调配是成败的关键。用酱油配上香叶、香、桂皮等香料秘方熬制,烧出醇厚喷香的酱料。把酱货浸在酱料里数天,再在暖阳下自然风干,直到表面黑得油亮、红得透彻,才算是大功告成。这份代代相传的江南手艺,蕴含着生活中的那份辛勤与坚守,是我们应该永久传承下去的品质。
板块导语
城报记者 王佳婷
最近,江南很多地方的第一缕年味,已经从满架的酱味里飘了出来:从老房子的屋梁横档,到街头小巷的晾竿,酱鸭、酱编鱼干、酱肉等一字排开的架势蔚为壮观。煦日与霜气之下,各式各样的酱货晾晒出了诱人的色泽和浓郁的酱香,氤氲出了熟悉的人间烟火气。
如果说腊味是大江南北的通用年货,那么一缕缕酱香,也是江南极具辨识度的地道年味。江南的酱香为何如此浓郁?答案,或许就藏在那悠悠的历史与浓浓的风情里。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