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章

@allenzhang 怎么做产品的
- 2024 -
03/23
19:32
零号员工
发表时间:2024.03.23     作者:景瑜、少楠     来源:产品沉思录     阅读:192



此前也是 Yi 推荐的 少楠 产品沉思录 ,我自己还在办公室连夜赶工,还要权衡睡眠的时候,有时候在睡觉之前过一遍张一鸣和张小龙的日记。为啥是看这俩人的,可能他们的日记比较真实,我可以评估自己水平增长的情况。因此,我这里分享一个张小龙关于产品的观点,在 『 产品沉思录 』 还有很多大神手记,欢迎阅读。

张小龙 (allenzhang) 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神」,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最近在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的缘起是张小龙在腾讯内部的8小时,我在腾讯时看过演讲,流传到网上的PPT内容也一直被我拿来学习,每年都会读一遍,自己做产品时也会对照思考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下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相比于8小时的演讲和网上流传的PPT版本,这本书做了一些增删,更为系统也更完整。最有价值的是微信几个经典功能从洞察到方案的全过程,那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场景下的细节,更能让我感受为什么做产品以及怎么做产品。

几点感悟:

保持创造,把手弄脏:张小龙开始做微信的时候已经42了,超过了所谓的互联网35岁退休年龄。「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让你远离他人,变得狭隘。所以要创造。」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每天都在把手弄脏,更何况真正品尝过创造快乐的人是很难割舍创造这件事的。

保持开放,不怕打脸:「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本身就是反教条的。如果我们从产品视角分析微信,会发现微信自成品类,通讯+社交+内容/商品/服务分发,除媒体之外几乎都在,兼具工具、渠道、平台、生态属性。而这些尝试,在QQ邮箱时就开始了,比如阅读空间和漂流瓶。

和自己的特质相处:相比优点和缺点,我更喜欢特质这个词。特质是我们和真实世界碰撞后返回来的那部分,认识自己的特质,接纳它,跳出它,尝试换个视角来看,碰撞和特质很多时候并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每一次破墙而出都意味着更丰富的成长历程,就像不善沟通的孩子更有意愿帮助别人沟通,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孤独感同身受地理解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那些认识自己并且挣扎脱离困境的人更能理解他人。

保持朴素和真诚:朴素来源于少用概念,多用直白明确的文字。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尤其我这种学理科的,容易概念推演概念形成一个貌似逻辑严密的模型,因为逻辑的美感和形式的美感而沉浸其中,好像可以格物一切。但真正探究,就会发现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都不同,貌似逻辑严密的模型大家的理解千差万别,把这个模型落到真实的场景里也会各种不兼容,一地稀碎。接受不严密,不美,每天在具体的事实和问题中,多做描述,很多时候对问题朴素的描述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真诚来源于愿意说why,愿意把观点背后的思考用事实和逻辑讲清楚。「求真」是同时对外和对内的。

平常心:朴素意味着更接近本质,接近本质可以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很难有,尤其在对手做了动作的时候,微信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决策是在和米聊竞争中做的,但龙哥完全没有动作变形。龙哥讲了两个办法,一是看高一些,尝试抓到影响战局的东西,二是努力比业界多三个月的认知。

在脑子里容纳两种视角,比如感性和理性:龙哥的很多观点一开始都是来自直觉的吉光羽片,观点产生之后要经过理性的归纳、抽象、演绎,才能把背后的逻辑理清楚,才能指导决策和动作,而决策和动作在产品上要叠加感性的设计和表达来激发用户。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两种对立视角,而一流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比如调研事实时要没有ego,而制定原则时要有明确自我。比如发现问题时要把自己变成傻瓜,然后想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时要变成开发者,一秒钟傻瓜,一秒钟专业。

发现和理解规律,制定原则,让产品和团队演化:对外的核心是找规律,对内的核心是定原则。原则会让你不同,而不是相同,相同只会带来竞争,但竞争并不会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只会让你的产品走上独木桥,拥有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会才能让团队在不停变化的环境下演化。

每个人自己体会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张小龙说「没有见过光的人是没办法理解光的」,就像「悉达多」里说的「智慧只能感受而不能传递」。怎样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事上磨」。

—— @jing yu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TOP 5 精选
回到顶部   回上一级
写文章

最新资讯




直播笔记


热点话题


精品论文


有你的鼓励
ShoelessCai 将更努力





文档免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