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给予
书中说到验光师了例子,这个例子为了说明三种人的分类:给予者、互利者、索取者。理解的话,还是比较表面的。
那么验光师的案例好在哪里呢?如果一个验光师是索取者,卖出更多眼镜,TA 的工作决策对用户会有好处吗?如果对用户好处有限,用户还会使用验光师的工作成果吗?
因此,实验就是考察哪类验光师最终出售的眼镜最多?答案是,给予者。同等条件下,给予者的收入比互利者多 30%,比索取者多 68%。一半以上的金牌销售都是给予者。
大学生能给予社会什么?
Yi 来自全美商学最强的文理学院,她带来很多在中国教育中可能会被忽视或者训练不足的事情。但是,作为在中国读书长大的,我还是认为,在中国学习工作,还得有自己的强项,就是更加熟练的劳动技能,和更加扎实的理工科基础。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
书上原话:
大学里,有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创造出一种零和博弈的环境,特别是在曲线评分的课程中,他人的高分可能意味着你的低分。你可能会认为成为一个索取者更有优势。但是,这是边际思维的陷阱(我的理解是一定范围内正确的事情,极端之后会变得错误)。短期内,你可能会因此受益,但从长远看,这可能会损害的你的名声。
评注:我认为这是你所在空间的封闭程度的假设。例如,你不择手段地在这场博弈中胜利了,你周围的人知道你不择手段,那你要不要选择其他的比赛场域呢?这可能是长期的折损。
读完《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这本书之后,你深受触动,决定立刻开始主动帮助自己的朋友。
评注:我想到最近半年怎么损钱损那么厉害,不由自主地思考,哪里做得不对。我觉得有一点挺重要的,只学习不 输出,或者你输出的东西别人不用,都是属于索取者。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很容易被隐藏掉不被人发现。
换言之,只要你的工作成果没人用,就是索取者,你每天在消耗呀!
作为一个学生,你的资源可能有限,但你可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可以共情他人。给予者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态度和行动,而不仅仅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记住,帮助他人 不总是需要金钱、特权,有时候一个愿意倾听和支持和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礼物。
面对身边朋友忽然离世
评注:这一点我想到自己家人去世时候,自己情绪没控制好,之后很长时间内,还有被操控情绪的嫌疑。其实,这完全出自于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Jingyi 说过,《滚雪球》和《象与骑象人》都提到过,那种试图控制人情绪,并且将人的情绪作为观察结果的人,都很容易收敛到精神分裂的情况。
原因也简单,因为人比起实验,是极度不可控的。
回到书上内容。
尼尔参加辩论赛却忽然失去辩论赛队友。悲剧发生之后,尼尔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人身上。他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平庸,反而变得更加出色了。
无论如何,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请选择多给予。要努力为身边的人创造希望。
感恩之礼
结果显示,那些得到感谢的学生自尊得到提升。
表达感激是非常简单、成本极低的给予方式,请大胆去做吧!
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送礼者比接受者更快乐”。
bif 是什么?似乎是“鸡肋”的意思
所谓 bif,就是即便你不需要还不能直接扔掉。
伦敦商学院的研究,大多数人其实乐见自己赠送的礼物被转送出去。转送礼物是可以接受的。
给予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
刚开始主动帮助他人的时候,有时候出现的插曲,比如请不爱喝咖啡的朋友喝咖啡、撮合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弄错要感谢的对象。但随着你给予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
帮助和给予可以形成一个美好的正向循环:你越是慷慨,你的朋友们就越愿意和回报。
社团成功并没有影响尼尔的学业,他成了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协会的成员,并且获得了罗德奖学金。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展现出的团队领导力。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主动打造自己的社交圈。只要敢于搭讪,认识新朋友,主动学习沟通和社交,学会提问,你就真的有机会认识很多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件投资回报率特别高的事情。
网络特别发达之前,大部分人际关系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陌生人 - 同学同事(非朋友) - 朋友。
如今,社交网络如此发达,人际关系突然有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陌生人 - 朋友。
Yi 分享《一份社交媒体时代的另类社交指南》。
1.永远先向对方提供帮助
说到加微信,有一位伙伴说到:“我也不知道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但是我家旁边的羽毛球场特别便宜,只要 10 元一小时。如果你在北京想要运动的话,我可以带你去!”
2.赋予自己“使命感”
我还让大家分组讨论,互相分享一部最喜欢的电影、一本给你带来快乐的书和一个最近购买的 100 元以内提升的幸福感小礼物。
设定目标,就是让大家产生一点点使命感,觉得自己“有理由去和陌生人交流”。
Yi 分享自己进入麦肯锡之后,一开始也是觉得没理由认识新同事,知道开始负责办公室文化日的视频制作,要去采访同事们对麦肯锡文化的看法。
3.考虑对方最常用的媒介
4.“点赞之交”真的不可取吗?
我们接受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 Best Friend Forever,接受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交往距离。
一味地认识比你牛的人其实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经常给予,让别人因此受益。
优先级排序
如果你是歌手,主动出击,联系制作人。
邓巴推断,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之后所以比其他物种的大,是因为它们需要管理更多的社交联系。
邓巴数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古罗马军团,阿米什人社群、现存的狩猎采集部落,人数都在 150 人左右。这个数字表明,社交能力要受生理基础的限制。
我们是我们最常共度时光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我们社交网络塑造了我们。
2007 年两名社会科学家开展了一项弗雷明汉心脏研究 Framingham Heart Study。
具体做法就是找到 5124 名受试者,按照时间记录他们的体重,再刻画出他们之间的体重相关性,时间跨度是 1971 年至 2003 年。研究者得出结论:人们的体重增加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他们周围人的体重变化有关。
过去几十年里,商界对于如何设定优先级进行了深入研究,即所谓的战略规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分配这些资源以获得最大效益?同样,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合理安排,以构建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商学院的波特模型,其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活中。他认为,企业有两种成功途经:提高运营效率和战略制胜。
必须取舍的原因
美国西南航空,选择专注于为乘客提供低成本、便捷的服务。作出取舍:航班上没有餐食服务,不提供免费的行李托运,登机口的工作人员也比其他航空公司的少。他们退出了电子登机系统。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没有做出妥协,这家公司“两头不靠”,导致两败俱伤。大陆轻型确实提供了便宜的航班和少许便利设施,但最终赔了钱。
他们故事的重要原则:你不可能样样精通。
评注:这里的取舍,要用 20 岁的眼光去看,最好理解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低配的产品。
哈佛大学的学生,第一要义都是家人。
思考如何确定人际关系优先级的时候,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偏好。
第二,人们的行为常常与他们所说不一致。
经济学中,这被称为“陈述性偏好”、“显示性偏好”。例如,你声称你愿意支付 100 美元让室友别在床上吃零食,而事实你只支付了 50 美元。前者的 100 美元是“陈述性偏好”,你所声称的经济行为;后者是“显示性偏好”,基于你的现实情况,你实际支付金额。
Jingyi 写在边际上的笔记:
我看到哈佛大学确定的第一重要是家人,是蛮惭愧的。作为改革开放一代,兼顾各种工作和社会责任,没有太多时间把家人照顾好。更何况,我不是“瞧不起”我父母,我是无法在一种“我不行,你也不行”的环境中工作。
能正常思维的人都理解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想要刺激别人,首先自己得牛逼。例如,众所周知的乔布斯,他经常会“挑衅”自己公司的工程师。第二,一件事情你还没开始干,由基因提供者告诉你,你天生就有天花板,这怎么做事呢?
按照吴军老师的课,将一些孩子与自己家人分开,小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好。我自己选择了这种模式,其中包括我对做事情方法的选择。
Needless to say,我可能要对部分人道个歉,我并不知道原来我惯常的样子,让你看起来我如此的“强壮”,以至于“强壮”到可以去承担你的损失,你的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真的要道歉了。因为,面对身边伙伴因为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情绪,我已经觉得很懵了,更不用说承担你的损失。
上述传导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说谎和谣言等等。因为 Yi 总是非常积极,我避免使用“诽谤”这类非常严重的法律词汇,使得这些小伙伴略微放轻松一些。
回到书上内容。
关系分解法
CFAR,Center For Applied Rationality,应用理性中心,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工作坊,采用目标分解法。这个方法要求你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分配时间的,比如每天学习几个小时、每天什么时候去星巴克喝咖啡、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几个小时等等。在详细记录你的时间使用情况后,工作坊会深入挖掘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主要是挖掘出原因,找到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再找出其他更合适的解决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你抓住核心需求。
游轮游戏:找出最重要关系
1.写下 7 种人际关系
2.开始讲故事
3.丢掉两种关系
4.再丢掉两种关系
5.再丢掉一种关系
6.再丢掉一种关系
7.倒序排列 7 种关系
8.回顾你的优先级
关于时间分配,这本书给到的意见
1.列出每种关系的具体人物;
2.查看日历,准确了解你的每个时间段都做了什么。如果你不用日历的话,可以查看你跟大家之间的信息或邮件往来。
3.查看“最近的一周”都做了什么,而不要估量“普通的一周”会做什么,因为后者会导致时间安排过于理想化。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数据。
评注:自己一直提到的人,要适当联系。回想起,我已经把一些认识的人,当成“食死徒人名”类的交情了。Anyway,虽然证据不足,这些伙伴给人带来的相关性实在太大。我认为,适当处理好自己的信息,与此同时,维护好和资本关系比较重要。
上述提到的书之外,还有一本书提到类似的结论。就是《创业维艰》,说到有个恶霸强迫作者去打人,后来作者走到“预期被打之人”面前问道:我能用你的车吗。对方欣然答应了!作者回头一看,恶霸已逃之夭夭。后来,“预期被打之人”成为了作者的合伙人,而恶霸被证明有精神分裂症。其实,美国人这类案例还是挺多的,这好好的看别人角斗?
回到书本内容。
按照游轮实验排序之后,会有不一致的地方,不用担心,关键在于,要知道为什么不一致。
例如,许多学生会将家庭放在首位,但事实上他们每周与家长交互时间不到 20 分钟。或许他们这个阶段,就是会跟同龄人关系最亲密。
还有,有些人可能十分笃定,但是真的执行的时候,发现时间不够,或者排序的时候,没有考虑时间分配。这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分配你的时间。
最后,你需要回顾不一致的地方,判断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对于你看重的人,可以考虑增加你们之间的仪式。
如果不明确优先级排序,可能在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之后,后悔自己“一直在跟无关紧要的人待在一起”,那样会更糟。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