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2024 年 第 2 辑
吴敬琏
5.银行同业约束 凯瑟琳·贾奇
引言
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从根本上思考如何更好地监管银行?因此,本文主要揭示了上述发展轨迹,并为政策制定者建立更稳定的金融体系提供经验和教训。传统上,与银行互动的主要群体是消费者与企业。银行吸收存款
并发放贷款,促进期限转换并发挥信用中介作用。其他金融活动,大大增加了银行同业风险敞口。与此同时,利用证券化等金融创新,银行能够将贷款在二级市场销售,非持有到期。这时候,综合性银行因而减少了
对消费者和企业的直接信用风险敞口。当今综合性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其他银行。
银行之间的联系加强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加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篇文章的基本假设,如果 A 银行惩罚 B 银行的某些特定行为,那么 A 银行对 B 银行施加的惩罚将改变 B 银行的激励,进而改变其业务活动
。政策制定者呵呵学者长期支持利用市场来约束银行。部分学者认为银行之间非常适合相互约束。对于 A 银行而言,其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或者银行,具有不同性质的风险敞口,这些风险敞口汇集在一起,银行之
间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敞口。
一是同业风险敞口接近 1/4。综合性银行对其他单个银行、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接近该银行监管资本的 25%,这个数据显示,除了监管之外,商业银行还有经济余额去监管和激励其他银行。二是市场约束是混合的。
这句话的含义,银行保有同业头寸是有激励,与此同时,银行相互持有同业敞口的时候,倾向于系统性风险,这个时候会背离社会福利目标。那么什么时候倾向于社会福利目标呢?银行因其自利的活动,使得同业过
度承担风险的时候,产生惩罚性的资本,这个整个金融体系会倾向于社会福利目标。关于金融体系目标和社会福利目标背离这件事情,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尤为凸显,因银行同业会收缩到远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我们都
知道“大而不倒”的假设,对于银行的这一假设来讲,这样的认知是会改变金融参与者的合作意愿的。什么叫做“大而不倒”假设?什么叫做“被救助福利”?这么来看这件事情。银行 A 接受另一家银行 B 的协议
,换言之,银行 A 和银行 B 建立联系的时候,是获得双重收益的。这基于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在于,一家银行的被救助可能性增加的时候,其他银行承担的与该银行的信用风险,在边际上是下降的。这意味着,银
行会 A 更有可能因为被救助而接受银行 B,虽然银行 B 具有更大的风险头寸。这给到我们暗示,在评估银行 A 的风险的时候,也要评估银行 B 的风险;或者评估银行 B 的风险的时候,要评估银行 A 的风险。缘
由的话,第一种情况,评估银行 A 进而评估银行 B,这因为银行 A 保有银行 B 的头寸。第二种情况,评估银行 B 进而评估银行 A,虽然有些曲折,但事实上含义,保有银行 B 头寸的银行 A,这家银行的风险工具
是否到位了。因此,评估一家银行风险,一定要评估与其相关的银行。
关于引言还包括下文会提到的部分概念,既然是本着翻译的心态,将学术文章变得更加大众,这里以条目的形式写出。
1.综合性银行是拥有必要信息的;
2.银行的隐性补贴。美国每年的银行业的隐性补贴大约 340 亿美元。
3.2008年危机之前,很多市场论学者,认为参与者的自利行为,可以自动收敛到金融稳定态。
4.市场约束导致的社会次优,因此要研究市场约束的“工作机制”,这时候才能确定,特别监管关注的有价值的点。
5.市场约束是线路图,为监管确立优先事项,确定如何最优地利用监管资源。
6.《多德-弗兰克法案》有效减少政府救助可能性,减轻银行同业不利影响。要注意,银行同业约束情况,银行主体和监管技能点还是不一样的。
7.针对监管,传统业务减少监管资源;创新业务增加监管资源。
8.对于“银行审查机构”安全、稳健,作出评估结论。
9.明确监管界限,改善市场约束。
10.银行同业敞口,是可以转化为银行同业之间积极监督的。
11.机构能力是什么,银行如何偏离社会最优,如何导致金融体系脆弱。
12.银行同业存款所产生的信息,可以作为银行存款保险确定保费的输入要素。
1.研究背景
1.1 银行业、银行业监管
1.2 银行业性质变化
1.3 市场约束背景
以下是本人自己总结,虽然不是软广,还是把资料的来源说清楚,这是《比较》2024 年 第 2 辑,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订阅,
点击购买。
1.1 什么是银行业,什么是银行业监管?
存款保险的作用。没有一家银行的流动性能够满足所有储户的,吸收存款之后,靠有效的头寸管理使得贷款头寸不断滚动,以至于可以兑付储户的提款。存款应运而生的地方在于,弥补头寸管理带来的小概率事件。
这里注意,存款保险的弊端。其弊端在于,如果存款保险的保额相对不多的情况下(我国是 50 万),银行主体可能过度承担风险。
注意,银行倒闭本身会产生社会成本。系统性风险,来源于深度的、长期的下降,以及产业就业大幅下降,政府债务相关事宜。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政府债务三年内平均增加了 86%。通常,政府会选择干预以防止
银行倒闭,进一步加剧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激励,将这一问题转化成道德风险。
这里谈到保费,以及成本内部化,其表现形式是 swap 利率。注意,《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减少银行被救助的可能,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市场支持失败公司的诱惑。
巴塞尔三大支柱。1.资本充足率要求;2.监管监督;3.市场约束。
1.2 银行性质变化
第一,现在银行风险敞口,远非贷款敞口。相应风险头寸变了。第二,目前是市场约束主导,以至于监管的作用是激励市场。第三,文章的意见,考虑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以及整体敞口。
注意,银行性质变化,改变了银行之间的关系。传统银行,主要信用敞口来自于贷款,综合性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贷款比例较小,显著减少了贷款的信贷敞口。目前银行提供清算、托管、主要经济服务。综合性银行
投入大量资源,来监测和约束其他银行。
1.3 市场约束背景
市场具有约束银行的潜力,而监管是促进这种约束的。“市场约束有可能加强资本监管和其他监督工作,并促进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健康”。注意,对于银行而言,存款人,即第一债务持有人,是没有约束银行
的激励的,第二债务持有人,才有约束银行的激励。这种模式通过次级债务持有人实现。
关注一家银行对另一家银行总信用风险敞口,前者在后者财务状况的经济利益规模,远大于人们在任何其他单一风险敞口中预期的规模。银行可能是制度优势,使得其比其他参与者更有效施加约束。
2.银行同业约束基础
2.1 激励
2.2 风险管理系统
2.3 银行同业约束强制实施
2.4 关于危机
2.1 激励
《多德-弗兰克法案》包括回购、逆回购、证券借贷交易、衍生品交易产生的信用风险头寸。“虽然我们的活动使我们面临许多不同行业对手,但我们经常与从事金融服务活动的对手进行大量交易。导致了与(该行业
)相关信用风险高度集中”。比如,花旗银行,28%企业贷款组合,来自于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承诺。花旗最重要的是政府和中央银行,12%头寸;石油 5%。非银行金融公司,占高盛总信用敞口 29
-37%。2011 年数据,摩根大通的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总信用风险敞口 710 亿美元;对包括其他类型金融公司敞口 1300 亿美元。
fyi,风险程度比较小的行业,医疗保健、消费产品、服务、能源。
监管规定,防止最大综合性银行对单一对手的信用敞口超过银行监管资本的 10%。这里监管资本是另一个概念,其含义就是组合当中单一的某银行,不能风险头寸太大。实际上呢?一项研究表明,“对 29 个独特交
易对手的 100 笔风险敞口超过了适用的信用限额的 248%”,换言之,真实情况下,某家银行的风险头寸金融达到监管资本的 2.5 倍!显然风险头寸覆盖不了了,显示了巨大的风险敞口。因此,美国同业协会 Trade
Association 宣称“对受规则监管的重要金融机构施加 10% 信用限额,甚至对所有受监管的公司施加 25% 信用限额”。由《多德-弗兰克法案》授权。
反向论证的部分,即银行同业风险敞口给了银行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强大理由来监督和应对其他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很多论证都表明,最近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已经相当成熟,足以使它们能够准确地衡量和汇总信
用风险敞口。注意,银行充当做市商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结算风险 settlement risk。
2.2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CFO 监督、CEO 制定规则,银行审查机构审查,并给出确切的结论。
2.3 银行同业约束强制实施
第一,文章提出两个意见。一是合同、投票、其他权利,改变银行活动;二是直接减少对银行风险敞口。
第二,银行应对其他银行的感知风险,主要是信用限额。
第三,信用风险敞口很少对冲,但是可以对冲。关于 swap 利率如何成为衡量成本?
3-1 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认为 swap 利差是银行财务状况的指示性指标。施加约束银行对冲风险敞口的时候,对涉及受约束银行 swap 需求增加,使得涉及受约束银行 swap 利差上升,发出信号,施加约束银行风险比对冲前看起来略小。该利差上升,意味着短期贷款成本上升。
3-2 上述案例中,银行 B 要是希望银行 A 和他们合作,这时候,银行 B 提供抵押品的时候,会减少其本身破产带来的潜在损失。但是要注意,押品执行的时候,其价值会改变。这时候押品流动性、押品价值要重新评估。进而得出结论,高价值押品其实是很少的。得出结论,押品作用就是减少风险,因此执行不是目的。注意,银行 A 减少银行 B 的风险敞口的时候,本身也会有风险。正因如此,B 与 A 合作之后,因而收益,因而更加信任 A。因此,学习美国投行摩根大通结构性调整,并没有减少收益,却有效降低了风险。
摩根大通的做法,审查了它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清算服务,目的是“减少对一些客户的服务,切断与其他客户的联系”。分析之后,摩根大通考虑了它对所服务公司面临的下行风险评估,相应调整服务。注意,同业参与者数量增加是可以提高市场准确度。孤立地看,摩根大通做法,可能只对受约束银行产生较小影响,总体上能产生重大影响。
2.4 关于危机
一是同业都是只约束不监管;二是银行同业的信息不如监管;三是银行无法监控同业,会产生顺周期影响,与社会利益产生偏差;四是低估地产相关证券风险;五是同业没有兑付功能,故押品很重要。
反观 2008 年金融危机,或由于同业拒绝救助(提供融资、交易),高盛对美国国际集团提出的押品,是发挥关键作用的。
3.银行作为约束者
3.1 银行作为约束者能力
3.2 银行作为约束者的激励
3.1 银行作为约束者能力
首先上结论,同业约束比想象中有效。
一是风险之后,导致高风险业务的成本应该上升,并且银行应该根据这类成本,改善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以提升业务能力。高盛,素来都有传统,使得交易员和风控人员之间进行岗位对调。
二是 why bank?一方面,能产生约束作用,因自己也是参与者;另一方面,关于银行的风险指标。(1)看银行标的风险;(2)隔夜利率显示组内的参与者风险情况,一旦雷曼破产,隔夜利率瞬间下降;(3)swap 利率衡量单个机构内的风险情况。
注意,倾向于低估房地产及其相关证券的风险。
3.2 银行作为约束者的激励
注意,过度承担风险对银行和社会都不利。
一是系统风险。目的信用评级做法,第一,独立主体信用分析,初始评级;第二,考虑面临财务困境时候的外部可能性,包括政府救助。信息出现时候,银行能够快速反应,修正其对救助的估计。经济学家结论:“银行规模越大,其投资组合对解释其债券利差作用越小”。政府向美国 18 家最大银行,提供隐性补贴,每年是 340 亿美元。银行有意图从获得政府救助这个点,来弥补对手的信用风险。而且很多参与者试图立即变现政府救助的可能性。
为什么是互补作用。主要是提升非系统风险承担,降低系统性风险。银行趋向于提升和其他同业的关联度,目的为了提升政府救助可能性,抵补信用风险。事实上不靠谱。面临风险时候,其他银行效仿,动作趋同,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二是尾部风险。尾部风险是低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导致重大损失,也可能是收益。极端不利情况下才会显现,整个金融体系最有可能面临压力,并且政府最有可能干预时候显现。这些动态会对激励机制产生不利影响。银行之间互相施加约束,加剧了它们承担过度尾部风险的倾向。
三是关注关联性。首先,股东承担风险,企业机构通常低估或有负债。注意,银行是很善于寻求关联性的,所有参与者都意识到的时候就会做出反应,这时候寻求关联性的行为可能会被抵消。寻求关联性刺激了系统性风险,而不是非系统性风险。
4.银行监管
4.1 历史和动机
4.2 监管机构能力
4.1 历史和动机
目前而言,监管适用的是 1993 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银行审查做法,更加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和健康。例如,每个监管机构都有独立的总监察长,利用权力对每个银行进行彻底检查。这是一种制度激励,笔者观点。
4.2 监管机构能力
目前定期检查转变成持续监测。监管机构能够见证分析银行风险状况,这些信息对于银行而言,是不透明的。银行审查机构,往往比市场参与者更加有能力核实银行披露的信息准确性。一家约束银行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显示另一家银行的管理能力、资产负债表,甚至是海外业务下行。这个时候,施加约束银行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将多维分析转化为单维度指标,例如信用敞口风险。
综合性银行其实存在压力测试弱点,但是监管机构往往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约束。
金融机构评级体系 CAMELS,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收益、流动性、对市场风险敏感性,提供综合评分。CAMELS 是保费厘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 CAMELS 存在更好的财务指标。
5.启示
5.1 风险管理是双刃剑
5.2 优先事项和资源配置
5.1 风险管理是双刃剑
基本假设,改善管理总是好的。改善风险管理对银行是好事,但对于整个金融体系会增加脆弱性。例如,银行可能出于个体,利用被救助可能这个或有事项。
另一点,披露。披露是惩罚参与者过度承担风险;奖励更多系统风险承担者。
5.2 优先事项、资源配置
同业约束和银行审查作为监管补充。建议银行监管重新评估优先事项和程序。
(1)减少重复:监管让银行进行分析
(2)填补空白:监管可以验证银行的宣称
(3)消除不利影响:发现隐性补贴
(4)重新考虑目标:减少审查范围,原来的工作不在点子上
5.3 携手合作
(1)效率提升:一是银行自动上报业务;二是互通有无的渠道;三是监管动机不一致。
(2)使用信息:一是保费厘定,考虑银行同业约束;二是swap利差,因救助而变。
这篇很多都是自己梳理,至少用自己的话讲了一遍,可能存在意义偏差。
其他文章
1.经济衰退时期的财政政策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
2.自由的概念与新古典经济学对亚当·斯密的误读 巴里·温加斯特
3.对经济设计中的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马克·弗勒拜伊
4.美国的经济特区:从殖民地特许状到对外贸易区再到经济特区
6.消费也是另一种投资:兼论消费与投资的相互促进与良心循环
7.乡村治理中的集体土地发展权:两级产权差的分析框架
8.敏思、深思、睿思:《陈清泰文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