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最近所思所感,自觉毕业于原来企业,应该没什么相互怨怼的,有什么不能当面讲清楚的呀?我反省了好几个月,当中还怀疑过前领导们是不是有妒忌的情绪。很多时候,吹风这件事,是很少会有人解释的。因此,希望前领导们拿出些风范、拿出“成熟感”。几经思索,打算写这篇文章介绍一些能够想到的 IDEA。
针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画像。适合工作量不大、但同时可能比较开明、对人比较理解、比较有同情心的人。这类员工在单位不被重用的原因,大概率是不评估做事的后果。小事情不谨慎,大事情就落不到自己肩膀上。事实上,这类员工其实是培训的最佳人员。原因之一,无需站在业务一线,无需承担压力,与此同时,他们可能对部分员工有知遇之恩,算是元老级别的功勋;又懂人,又比较开明。
这类 TYPE,最好的方式是做培训。
举个例子,原来 X 分公司向总公司贡献人才 10 名,Y 分公司贡献人才 50 名,显然前者效率是非常低的。那这种情况怎么显示自己人力资源部门能耐强?几个关键,一是员工离职率降低,想办法让所有人才招聘进来的时候,对公司有所盼;二是增加贡献人才的人数。这一点不但不拦截住新人工作的动力,还能提升 X 分公司的声誉,和自己部门的绩效。
一方面,对员工来讲,上升通道不能有中梗阻;对公司来讲,分公司输送人才造血不足,拨给分公司的资源也会相对减少。X 分公司必须保证自己的业务能力是集团公司最好的,才能够有话语权。如果想自己定标准,视野也要足够高远。总结,用实力吸引人,用愿景留住人。
All in all,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招聘能力,用 X 分公司的特点吸引人才来到你的分公司。另一方面,公司之间的博弈。X 分公司是公司集团里的苹果吗?如果自己不是所在行业或领域的苹果级别的公司,那么,很多时候,定位自己的服务职能,例如四大这类,快速为其他牛逼公司输送人才,这也是一种发展方法 —— 也能赚钱。因此,在整个集团公司内部,X 分公司是竞争还是合作,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划重点:
(1)每年招聘的时候,凸显 X 分公司的特点;
(2)做好为公司集团输送人才的工作。用“人才毕业速度”拉动“人才进来速度”。这是个很简单的将心比心模型,年轻人看到从 X 分公司去公司集团好岗位的人多了,自然就填报 X 分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