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原摩根士丹利,现到处出差旅行定居魔都的苹果姐姐。苹果姐姐,曾经通过绘画传达自身对硅谷传奇的创业者们的欣赏,并积极和这些企业家接触,周游世界宣讲、鼓励着诸多创业者。
以下是原文:
Hello 大家好
此刻,我正坐在漓江边的老家Laojia民宿的书房里,听着昆虫的叫声,写这篇文章。周末坐高铁,从深圳到阳朔,回来这间对我意义很大的Airbnb,或许这是和爱彼迎最有仪式感的暂别。The best way to say goodbye is to go back to where an important journey took place.
中午和管家Haibo(海波)在村里爬山,沿途经过溶洞和瀑布,也见到了刚结青果的柚子和柿子。 这几天浪石村一直在下雨,漓江也在涨水。从3月底的清澈碧绿到今天的浑浊湍急,2个多月里我见到了漓江的2种状态。
人生也是一样,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心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
溶洞、瀑布和漓江山水
每次看到喀斯特地貌,都忍不住感叹自然之美
柚子和柿子树正在生长,9月柚子会熟,是现在的3倍大
海波带我去爬了村里18年修通的“产业”路
让更多村民可以开电动车去深山里种夏橙等经济作物
2015 遇见浪石老家
where a dream was seeded
我和老家的故事开始于2015年9月,那时我在深圳南山做一个社交APP。创业团队的节奏,很久没有旅游,看到高铁3小时可以抵达桂林,再从桂林坐大巴到阳朔(现在高铁可直达阳朔站,可能是中国最美的火车站台之一)。

出发前,我在Airbnb上浏览房源,被这个清代老宅的雕花木板门吸引到,马上决定预定。那时候浪石村还不通路,要赶在天黑前,坐竹筏抵达这个位于桂林和阳朔中间位置的村落。
浪石村仅有180户居民,这里没有餐厅大排档,全村只有一个便利店,取快递需要坐船去杨堤乡。日常食物的来源,大多是自给自足门前种菜,村民也会养鸡,但是肉类等要在赶集时买。

Laojia这个名字是主理人Maarten(康毅)取的,他想让老家成为连接世界和中国乡村的桥梁。10年前,康毅是一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座宅子,给他一种 '老家'的感觉。
他和朋友Eric在村民的帮助下修复了老宅,并赋予它现代人的舒适度 —— 宽敞的客厅、雕花木门上装了纱窗、完整的厨房、洗衣机、烘干机、除湿机。速度不错的wifi,书房有一整面墙的中英文书籍。坐在院子里就可以欣赏卡斯特地貌,出门可以徒步爬山。
接待我的是管家海波,也是浪石村的村医,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享老家的故事。在一杯茶的时间里,洗去了舟车劳累。 相比于旅游景点,浪石的风景更加质朴纯净,少了游客的痕迹和刻意的招牌,多了份本来的样子。
2015年秋天,这次'没有游客'的民宿体验,让我爱上了用Airbnb寻找各地最独特体验的生活方式。

从浪石深到回圳后不久,我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 搬到洛杉矶上班,并在工作之余,开启了'365天民住宿'的生活实验,去探索家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阳朔于我而言,是开梦启的地方,是一个的法想雏形打样成功之地。它不是旅游目的地,而是承载了一个愿景照进现实的最初阶段。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dreams and your ability to make it real. 做梦的第一步是亲眼见到一种愿景,一个个实实在在画的面,再结合执行力~
2016年,我把Maarten和浪石老家介绍给了Airbnb办公环境负责人Rebecca。2017年,Airbnb旧金山总部有了一间叫 'Guilin '的会议室,是浪石老家的复刻。

三年后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多变化,辗转于多个城市,深圳、洛杉矶、旧金山、拉斯维加斯,再回到莫干山、北京、阳朔。而浪石老家民宿好像在 '时间胶囊 '里,一点也没变,这里的时间仿佛被冻住了。
不同的是,院子的石缝间长出了一颗比我高的野生芋头,叶子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民宿里多了燕子在房梁上筑的窝。在这里我们与自然共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彼此尊重。
2022 回'老家' 认识浪石
getting to know Langshi village

疫情后再次回浪石,已经是2022年的3月下旬。这一次,带着刚过完生日的妈妈来体验。
之前每次来都因工作行程紧张,只能待上一晚,对浪石村,我还是陌生的。 或许我以为一个只有600位居民的村落,可能不大,但是3月海波带我和妈妈徒步挖竹笋、爬五指山、6月又带我去看溶洞和瀑布,看政府修的产业路和果园。我才意识到这里群山环抱,有很多徒步路线,看不同的风景。在浪石村待上一整周,都看不完。
而很多体验只有跟着海波去才最地道且完整。 海波几乎认识山上和田野间的每一种草药和植物,他是'浪石百科' ,也有一颗热爱分享的心,他总是知道最好的观景点、冥想点,还会在路边找到形似的竹叶和粽叶,给客人出一道小测试题。
3月抵达的傍晚,认识了志愿者Rachel和她的狗狗'多肉',一只温柔爱笑的萨摩耶。多肉见到我,就坐下'握手',陪我们去漓江边漫步。身处碧绿的漓江,妈妈一直感叹'这里实在太美了'。

第二天,海波带我们徒步,讲解菜地里的蔬菜——茄子、枸杞尖、玉米、南瓜藤、辣椒;还有广西当地水果—— 黄皮、砂糖橘、柚子、柿子等等。 下午我们走着雨后有些泥泞的小路, 带狗狗去挖竹笋,采野花。

傍晚海波依旧能量满满,他指着远处的五指山说,'苹果姐姐,我想带你和妈妈去看最好的风景'。我膝盖不好,面对近70度的山坡,半路想放弃。在海波的帮助下,我和妈妈克服困难,踩着有些锋利的石头 ,手脚并用,爬到山顶,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喜欢Airbnb的原因
Why I love Airbnb
今天分享了我和阳朔浪石老家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间民宿,而是贯穿于生活轨迹中的情感寄托。海波和Maarten是Airbnb精神和房东群体最好的代表。过去10年,我遇到了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房东,也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我喜欢Airbnb的原因,是总有一些像海波一样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他们想让你看到他们家乡最美的风景,并且会克服重重困难,带你去看这样的风景。
我依稀记得—— 在镰仓,房东6:00敲门叫醒我,因为他不想我错过最美的日出;在佛罗伦萨,房东带我用脚步丈量各种建筑,回来鼓励我画一幅我心中的佛罗伦萨;在洛杉矶,房东开车带着我去吃他最喜爱的齐亚籽布丁。
They go above and beyond because they love their hometown and have a genuine desire to share their best saved secrets. 因为他们是最热爱自己的街区和家乡。
我喜欢Airbnb的原因,是它让我在每个城市都遇到了本该认识的朋友,无论是在一个仅有180户人的水村,还是在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和Airbnb的故事
Stories with Airbnb
5月24号早上, 微信上十多位朋友发来同一条新闻'Airbnb将关闭本土业务',问我的看法。
我和民宿的缘分开始于2006年,那年我出国读高中,有了寄宿家庭。退休的爷爷奶奶Bill & Jean待我如亲人,让我感受到了大洋彼岸的温暖,也在潜意识里,给了我'belong anywhere'的雏形。

2012年大学毕业旅行,我和爸妈第一次使用Airbnb,在纽约体验不同街区。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最在地的住宿方式,让旅行体验多了许多触点。
2013年春天,我认识了OYO的创始人Ritesh,那时他是Thiel Fellow。在纽约韩国城吃饭的时候,我分享了对Airbnb的喜爱。Ritesh说'You seem so passionate about Airbnb, why don't you create a role for yourself?'
2013年5月13日,经过一个月的调研,我写了一份Airbnb China Market Entry的PPT,并猜到了创始人Brian&Joe的邮箱,发给他们。很快亚洲团队联系了我,也争取到加入Airbnb的工作机会,地点在新加坡。
那时候的我比较固执,对工作地点有执念,一心想去硅谷,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后面9年,我一直在世界各地体验Airbnb,也在纽约、上海当过房东,不变的是对Airbnb的喜爱,收获了最独特的记忆,感受这个温暖有爱的社群,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2016年我作为分享嘉宾参加了在洛杉矶举办的全球房东大会的Airbnb Open,也收到了创始人Joe的手写留言。

2019年3月,Airbnb CEO Brian Chesky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了所有员工,“a manifestation of our community at its best”。

People and things come and go, but it is the experiences that will last forever.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辆前行的车,旅途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有人陪伴长,有人陪伴短,但是我们沿途看到的风景,经历的体验将会永远印刻在脑海中。而这些体验会让我们成为更加丰盈独立有趣的人。
我打开iPad,翻出一张张坐在Airbnb里画下的民宿场景,一个个有故事的房间、民宿里可爱的宠物。
在国内住过的部分Airbnb,还有很多国外的Airbnb手绘和故事,之后分享

从2012年开始,从房东到房客的身份,让我有了三生三世的体验。7月底要和Airbnb暂时道别,但这一个个真实的体验和经历将永远存在我的生命里。They collectively have enriched my life experiences and made me a fuller and more compassionate person.
过去近10年,还有很多和浪石老家一样独特的Airbnb和故事,有些记录在了《不租房的606天》这本书里,有些还在整理,包括英文版的书籍。
3月在浪石,和Airbnb录了一期播客,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收听哦~
本文由 Chenyu 苹果姐姐 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