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节时,春节,总要有点气氛吧?于是,收乐财就搞了个“贴春联”活动。
01 如何制作春联?
原始的纸张是 100 * 75 (厘米)的红纸。

原始形态
然后,你需要构思和裁切,以获取春联的样子。

草稿及未填词的春联
本来是自助的,不过已经小年夜,伙伴们纷纷回家过年了。只能自己写啦。

描描画画不成体系 算是收乐财对伙伴们的诚意
收乐财的“贴春联”活动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02 我们站开发了
自制春联(电脑版)
自制春联(手机版)
春联广场
03 为什么春节要“贴春联”?春联的由来是什么?
这段关于“对联”的起源,转自知乎(节选),ID 知乎用户4abdyM,
阅读原文。
对联,雅称「楹联」、「桃符」,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今知乎有题,我才想起来儿时曾在书店里买来一本《楹联妙趣》。题里问到的,书里都有答。在本书基础上,借诸网络资料,我仔细做了审查、纠错、归类与总结,已确保内容真实、脉络清晰。
对联的发展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其实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的一 些地方就有了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天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避邪。这种习俗持续了 1000 多年,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每岁除,命学土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神茶」和「郁垒」
可以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这个新年悬挂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已经相当普遍了。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障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代,对联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下,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土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对联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正所谓古往今来,佳联妙对何止万千。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独特语言艺术、文化形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在我国璀璨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博大传统文化里的一支奇葩。
对联的起源颇有争议,但是总体来说,多认为对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出现在秦汉时期, 最初人们通常在大门两侧深红色长方形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此二神的神像,用来镇邪祈福。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将此改进,将书写和书画改为题词联语,也就是悬挂桃符。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人们多把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的提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看作我国最早的春联。
虽然早期的对联有一些已符合了对联要求中最主要的对仗特征,但是若从严格意义上说,那还得从唐代说起。唐代是诗歌的大繁荣时期,诗歌讲究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而对联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修辞对偶、上下独立、对仗两联,是其鲜明、本质的特点。唐代的对联受唐诗的影响,比如人们在作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联句的形式(共同作诗,人出上句,后轮流相继终连而成篇)唐代的对联许多是从诗歌中所摘出来的精妙句子;唐代的诗人还喜欢在壁上书作,也即书壁除了格律,这些联句、摘句、书壁因素也对对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宋代后,对联被逐步推广开来,开始正式向各个领域、场所深入延伸。人们过年悬挂粘贴春联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宋代的对联形式也非常丰富不仅有祝寿联挽吊联,还有书斋联灯门联胜迹联在宋代,对联还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例如来代话本小说中就有许多对联,而且还出现了「对子」一词。
虽然对联有了大发展的趋势,但是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却被冷落许多了,这一时期对联流传很少。
不过,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对联的大力提倡,对联得以普及和发展。朱元璋不仅爱好写对联,提倡民间贴对联,而且「春联」一词也是由朱元璋提出的。朱元璋不仅将对联和骈体文列人科举考试 之中,而且还微服出访、体察实情。如此来,对联越来越被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民间清代时期,对联有了大发展,更显鼎盛。清代出现了无数对联高手,例如大学子纪晓岚、风云人物曾国藩、「诗书画」大家郑板桥等。
清代的对联是越写越长、越巧、越成套,品种、形式、内容、范围等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增加了婚联、课联、行业联、装饰联等。清代时期,人们状物、写景、咏怀、歌讽的时候通常都借助对联,其中记述、抒情、议论的好对联数不胜数;凡大典节庆,也都有上进之联对、联对汇集等对联文字。
到了近现代,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以及后来的教学教育改革等原因,创作对联的人越来越少,对联的发展开始出现缓慢、衰退、败落的现象。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国民经济、文化事业逐渐回升、稳定,对联在当代又出现了复兴的局面,各种楹联学会、爱好组织、研究机构纷纷组建,各类媒体也都大力宣传、鼓动,对联在国内人民的重视和国外人士赞叹声中,其生命又展现出勃勃生机,以崭新的姿态尽情散发其精妙的魅力,昂扬书画其喜人乐人的新图景,在中国悠久博大的古典文化长河中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