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字节跳掉创始人 张一鸣 创业历史,部分摘抄。
最近饶有兴趣搜索了王兴和张一鸣两位创始人,其实吧,唯一的感想就是好奇厦门马拉松的事儿,毕竟你已经跑了 30+ 公里,就是无法理解当时的想法。
马拉松的事儿我可是不会放弃的,无论成绩怎么样,主观还是客观,马拉松我还是继续能跑。跑步是最简单的事情。
阅读张一鸣的微博,记日记可以减少很多焦虑,看书真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大佬的学习曲线真的很陡峭。因此你就没什么纠结的,想一想自己擅长的部分,继续学习就是。
01 两件事
第一,解释 FreeLocked 为啥有魄力现在能作出免手续费这种做法;
第二,大家任何疑惑,都能从公开资讯找到。
02 摘抄
一家优秀的企业亦是一个优秀的产品,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这个理念让我扭转了对「产品」的狭隘看法。另外文章除了其关于组织的思考,还提到了所谓「延迟满足感」经常被人误会,即以为延迟等于忍耐。实则不然,你在做你不喜欢的事儿,所以你在忍。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就很难是其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很多希望就会放在别人身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大概率是会失望的。从个人打交道来说,字节系的企业文化也是比较深入的践行着当年的思考,和他们打交道非常的有效率。
—— 张一鸣
之后的微博信息,他也两次提到了给团队分期权的事儿,一个是觉得微博给资深员工的期权太少了,一个是自己在给员工发期权这件事情上,绝对不玩猫腻。
6月,张一鸣在微博里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主要是说外部他人,如果你在公司内部见贤应该激励和鼓励,见不贤应该反馈沟通。”
我对于张一鸣提到的指标系统的理解,跟舵舟组织模型里的“立法”是趋同的。即一个组织里,应该有清晰透明的游戏规则,让参与的人可以遵守。
12月,张一鸣又提到了标准一事:“对组织而言需要把优秀的标准清晰无误的传递且不断精进。含糊和混淆其实是牺牲。”
他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对 ,不能这样要求,工作和生活应该平衡好,但转念一想,又说:“不过,别人腐败的时候我们在努力,别人消磨时光的时候我们在学习,那么延迟的满足一定会厚积薄发来到。”来自洽了一番。
现在大家只要一提到张一鸣,就会想到他的名言:延迟满足感。
9月,他在微博上写下:“延迟满足感和坚决告别惰性是“优秀”的最重要两块基石。”他时常觉得自己是有惰性的,因而经常反思自己。英文还不错的张一鸣11月开始咂摸一句话:sacrifice what we want now for what we want eventually ,显而易见,他选择what we want eventually。
12月,他甚至还提炼了如何做到延迟满足感的经验:“涵蓄情绪,让自己静止,不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走动、晃动,情绪跳动,思维失去精确控制。”关于延迟满足感的精彩描述,在后面几年还有多次提及,相信我,请期待接下来的篇章。
11月,张一鸣说:“现在年轻人部分流行把三四十岁退休作为理想,我不认同,我觉得理想是一直有机会创造、实现想法,有机会学习,修炼,创造到老。为什么会想退休?想退休说明你认为现在是在“忍”。我还有很多很多想法想做,希望三四十岁更多条件去实现想法。”
这段话可以用来自查,你在做你不喜欢的事儿,所以你在忍。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就很难是其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很多希望就会放在别人身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大概率是会失望的。
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影响最深的老师。张一鸣的商业化思维,创业精神也是可以追根溯源的。以此来激励我们自己,如果已经有了孩子,就更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名后的张一鸣,在跟清华经管院院长钱颖一对话时提到:“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张一鸣说,他在大学里看了很多人物传记,这些传记里描写的伟大人物,年轻的时候生活都差不多,生活是由点滴构成的,大家都是平凡人。只要有耐心,选择一个领域深入下去,会取得对应的成绩。所以,传记教会了他要有耐心。
第一条:“做个理性人,很多事情就不必做。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态度有其意义。”这也许是在反思他自己过于理性,也会给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所以要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第二条:“关于感性,但当你看到生活的真实面目时:你会悲,但就不会因表象而伤感;你会喜,也不会而浮华而极乐。生活中有时候猛然听到残酷而又真实有穿透力的话,看到本有违世界观而又有理的书,你的感性就变化了。”这也许是想劝导世人,放下感性,去看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条:“今天会(上)谈提到感性理性,我的观点:感性深化放在深处,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CEO每天都得面对的就是做决策,每个决策后面又跟着无数的决策。一个决策失误,后面层层出错,所有概率加起来,就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所以创业者焦虑到睡不着,拼命学习的原因也在这里,一是为长久,二是必须马上应付当下。
@许晓辉:中午吃饭,旁边两个女生一直抱怨工作。马云曾在内部大会上说:“我最讨厌整天骂公司却赖着不走的人。”工作心态决定未来,要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要把每天当成学习提高的机会,要像爱你有缺点的恋人一样爱工作。这样你每天必须付出的八个小时才会充实和开心,否则还是分手的好。
尽管面试严苛,但还是挡不住有看走眼的时候,这种情况在每家公司都一样,如何应对呢?张一鸣又转发了一条微博:“团队中部分人不能跟上公司发展的处理要点,三点原则:1、以德为主,德有大问题则需离开;2、话说清楚不含糊、好好说,先鼓励给机会、不要让团队意外、猜测担心;3、德具备、才落后或者不匹配的情况,要给降下的人降落伞,降落伞要有含金量,要替人考虑好。
(互联网公司做法是鼓励员工结婚嘛?)
5月,关于员工的福利,张一鸣做了畅想:“好的公司应该争取提供:健康的食品、宜居不远的房子、舒适抗职业病的的办公环境,这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投资。”下面有人留言问张一鸣,你们还提供房子啊?张一鸣说努力的方向。
2010年,2月,张一鸣感叹指标系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少数人不需要显性指标系统,而会自我构建内在的指标来推动自己。另外他补充:“至于有完全显性指标也做不好的情况,那是没药救了。”这就属于跟不上趟的员工了,怎么处理,参见上上条。
6月,张一鸣:“对原则最好保护还是对原则的捍卫而不是妥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非常有意思,很会说话的老板就不一定特别关注公司内部的沟通情况,因为他感知不到“沟通不畅”带来的问题。但是不会沟通的老板,每天都会这类问题卡住,所以他就有可能不断思考,如何系统化解决沟通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一家公司规则的综合体现: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准备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儿,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
3月,“最近感想:口碑很重要,人品很重要,信用很重要,越老越重要,原则要坚定。与各位分享。”
4月,“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不绕弯不侥幸不鸵鸟,延迟满足感。”
9月,“短期交往说话忽悠会有溢价,长期交往说话实在会有溢价。”
11月,“与智慧的常见敌人:未延迟的满足感,经验带来的麻痹或恐惧。”
12月,“路径依赖的强弱可表征延迟满足感 。”
4月,张一鸣写道:“创业忌:未思进,[先]思退。”他在想什么呢?也许是在纠结,要不要放掉手头的一切,重新开始?跟所有创业者一样,停止,意味着投资人的信任,同事的付出都将可能付之东流,这里是有感情成本的。那么如何决策?可能就要用到张一鸣自己的理性加延迟满足感的那一套行为准则。
他说:“信任大大影响交易成本。”我们为什么不信任别人,因为我们恐惧自己被伤害。但你不信任别人,直观结果是,别人也不信任你。作为老板,你对身边的高管都将信将疑,结局就是你会被孤立,你会患得患失。没有信任做润滑剂,战略目标的推进将会事倍功半。幸好,从目前的公开信息看,还没人说张一鸣是个疑心重,不放权的老板,可能克服得不错。
他说:“信任大大影响交易成本。”我们为什么不信任别人,因为我们恐惧自己被伤害。但你不信任别人,直观结果是,别人也不信任你。作为老板,你对身边的高管都将信将疑,结局就是你会被孤立,你会患得患失。没有信任做润滑剂,战略目标的推进将会事倍功半。幸好,从目前的公开信息看,还没人说张一鸣是个疑心重,不放权的老板,可能克服得不错。
为什么团队不敢说出心里话,恐惧自己显得蠢,恐惧被嘲笑,恐惧被报复。想要尽可能减轻这种恐惧,创业者有义务打造一个能说真话,能接受真话的组织环境,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 舵舟 李阳林
笔者暂时整理到这,因为这两天状况多,暂时就摘抄这些吧。
参考文献
[1] 2010年,张一鸣的自我认知和团队打造 | 舵舟
[2] 2011,历史转折中的张一鸣 | 舵舟
[3] 张一鸣的CEO修炼法则:反惰怠、情绪化和自我强化 | 舵舟
[4] 张一鸣的用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