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章

《史上职场风云录》读书笔记 - II
- 2024 -
06/22
14:59
零号员工
发表时间:2024.06.22     作者:Jingyi     来源:ShoelessCai     阅读:166

《史上职场风云录》,作者刘捷,目前从事投资人工作。

这是第二卷,对应原书章节的 16 章至 30 章。

16 司马懿:发现与判断机会

怎样发现机会?怎样判断机会?还得看三国时期另一位著名人物,司马懿。

司马懿,其家族是河内望族,其从小会关注自己是否会锋芒毕露。29 岁时候,曹操再次征召他做官,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几次工作表现出色,得到曹操的赏识。

一是征讨张鲁时候,司马懿积极建言献策,虽然曹操未采纳。事后验证其眼光。

二是曹操性格多疑为天下人所知,前后杨修、荀彧、华佗纷纷被诛杀。司马懿见状,主动韬光养晦,与太子曹丕交好,靠着曹丕多方维护,保自己人生安全。

这里有几十年期间,司马懿未曾对皇帝采取过任何引人注目的决策。直到曹芳继位皇帝,此前经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任君主,书上未对司马懿此举作过多评论。司马懿于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祭拜时候,业已称病两年之久的司马懿,奏明太后,罢免曹爽,架空魏帝。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将此事件称为“高平陵之变”。

史事不好多评,放置于当今,要是哪位公司高管这样篡改权力分配,想必一定是思索已久,决策再三。换言之,司马懿架空曹芳一事,得从这位君主的前后业绩来定夺。闲话不多,且看刘总如何描述司马懿此人。

司马懿干成上述事件,已然 70 岁。作者也无多评论,肯定是很有争议的一段历史。那么我们看看这个历史事件的疑点吧。

第一,如果曾有那么些机会,你没抓住,想来也未必是你的机会。换言之,能力不足以驾驭财富的时候,好运成了厄运。作者于此,未曾评价司马懿这件事的对错好坏,或许此前好几次司马懿有所筹划,但扳倒魏帝是曹芳执政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推了另一位曹姓皇室。

第二,人生每天许多事,想抓住机会,必须修炼慧眼。ShoelessCai 评注,一看到机会就想尝试的,多半也会与真正的机会失之交臂。

第三,所有机会都有对等的风险。若总是在失败之后幡然醒悟,永远学不会在机会面前保持冷静,进行理性分析,那么,即便遇上了机会,你也找不到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看成功概率之前,也要不断诘问自己,最差情况自己能否承受得起。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多资本容错,例如几年光阴,例如几十万财产。

17 刘备:打情感牌

曹魏于北边,东吴于江东,刘备所率领的蜀国,从巴蜀往湖北一带扩展。

刘备是三位君主中出生最贫寒的,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人和,怎么建立大业?

要做到人和,有两项要素不可少:一是大旗,高举兴复汉室旗帜,用政治正确和情怀感召。二是口碑,通过温良仁贤举措,通过讲人性识人情之理,口耳相传,建立声望。

第一张感情牌,乱世家国情。

第二张感情牌,仁政爱民情。

第二张牌也会起到反作用,仁政在乱世中的有效性问题。按照作者的观点,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在乱世中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你根本无法施行所谓仁政。曹丕重用士族稳定政局,大力屯田开荒重振民生,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占到了三国整体的一半以上。

其实,太平盛世,仁政也会成为滥情。作者这句补刀,对“仁”这个字的含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团队氛围过于亲昵,有些企业行得通,有些则不行,特别是讲求效率,行政流程很繁杂的组织。大多数组织管理,绩效和规范才是更佳的选择。有些喜欢工作环境充满大家庭感觉的人一定要记住,职场有“温馨”的感觉,是少之又少的。

第三张感情牌,君臣兄弟情。

我们还是观察其反面作用,案例有二。第一,为关于报仇引发夷陵之败。从本质讲,该战役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虽然东吴下黑手在先,即便纵览大局,也应该接受孙权提出的谈判要求。第二,刘备对手下不同派别团队的管理,也过于讲究感情。重用李严不得不说感情胜过理智。

作者评,刘备三张感情牌:天下家国、信义爱民、宽仁爱贤。职场和管理中,感情永远只是辅助牌。

18 曹操:“休教我负天下人”

ShoelessCai 先评注,每次提到这位君主,就想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怎么想都和历史上描写的心胸狭隘的、冲动的、残暴的君主联系一起。另一位豪放派苏轼,曾用“天地不能以一瞬”这样的诗句,浓缩智慧于聊聊数个汉字,此人就积极乐观很多,业绩更多,受人民爱戴更多。

作者列举了曹操借宿老爹朋友家,结果因为主人想宰猪,以为要杀自己就先下手为强,原文原因诸篇正史、野史,以佐证此事。让人不免陷入沉思,以后这才华之人,救还是不救,却成了个问题。

故事原委如此,引用原文。

流传最广的是他杀吕伯奢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曹操被董卓的追兵追赶,跑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好心想招待他,说去隔壁村买点好酒回来。曹操一见他出了门,就暗暗起了疑心,别是悄悄举报我去了吧?这时又听到后院有人说话,大概意思是“绑起来杀了”,于是惊惶之下先下手为强,手起刀落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杀完了才发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他发现可能是自己搞错了,打马就跑,路上遇到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一开始还有羞惭之心,不答话低头只管跑路,后来想了想干脆又折回来把吕伯奢也一起杀了。一家老小都死在自己手里,留着他将来报仇么。随行的陈宫大为不满地质问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干呢,曹操就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从此坐实了他的疑心病以及卑劣的人品。

《三国志·魏书》说:“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则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又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在和曹操相处过程中,司马懿算是“拎得清”的。原文这么写道:

司马懿只因智而有谋略,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钉。司马懿察觉到了曹操的怀疑,就一边装疯卖傻远离权力中心,一边勤劳刻苦做好手头的事,而且从不逾矩,同时刻意交好曹丕。

正常的合理怀疑与病态的疑心病之间,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疑心的起源一定来自直觉,是主观的,但是观察分析直到下结论的过程,一定要归于客观。

哪些需要客观看待的?

老板对自己的不满或指出的问题,是不是确有其事?他的反应有没有加码过度?假如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其他同事的位置上去感受一下,是不是老板对他们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除了个人观感之外,老板有没有具体实锤的对自己不公的行为?

其实,正常情况下,上级对下级有偏见的概率是很低的,多数情况就是事情没做好。

第二,不能还在疑心的过程中就贸然地采取行动,特别是有些过激的行动。曹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求证,就行动,而且出手则要人命,这是非常过分的。

聪明正确做法,通过观察找到更准确的事实,然后去解决问题,改善老板对自己的印象。普通做法,多做工作努力挽回,要么一边应付手头的工作,一边找新的职位。最差的做法,四处说老板坏话,有些话还未必真实,只是揣测和附会,还有人鼓动其他人对老板不满,制造麻烦。

第三,蒙上眼睛,拒绝任何事实和他人意见,一定是病态。

19 吕布:经常易主的“三姓家奴”

吕布,出生在陕甘北一带,出身军旅世家。

第一任伯乐是丁原,系吕布义父。吕布担任他的秘书,当时称为“主簿”。不料,董卓开出收买条款时候,吕布手刃自己领导丁原,投奔董卓。这是吕布第一次背叛和转投,没有任何不得已的缘由,纯粹卖主求荣,另攀高枝。

众所周知的貂蝉,据书上说,确实无此人。但是,当时吕布和董卓的婢女却有些过度亲昵。于是,吕布第二次背叛,被王允挑拨离间成功,诛杀董卓,换取职位奋武将军、进封温侯。其部下两名带重兵替董卓报仇,吕布带着几百人杀出重围,并未带上王允。

出逃后曾试图投奔袁术,未果。此后经历袁绍、陈宫等人,乱世纷争,纷纷将矛头指向曹操。乱战中再次出逃成功,投奔刘备。刘备接纳了吕布。

有意思的是,没过两年,内心动荡,吕布被带到曹操跟前。曹操是谁?然,吕布仍英勇体现,试图说服曹操加入其团队,未果,死于曹操之手。

这辗转的职业路径,落下“三姓家奴”的称号。

互联网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很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太容易了,很有可能你的口碑和所作所为早已经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广为流传,而你还一无所知。为人的缺失,尤其是责任感和忠诚度上的问题,是职场上最大的负面标签。这张标签一贴上,就是老板和 HR 眼中的“三姓家奴”。

20 陶渊明:五次出仕仍归隐

在这一段整理之前,ShoelessCai 先评注。

1.现代人的归隐,例如旅游。

2.陶渊明前后四次出仕,帮助的是谁,达到什么效果?

3.陶渊明的文学、哲学成就。

4.他的哲学观点,流派是什么。

原文。

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谓“士”,就是要凭借自身的思想和学识而对世道,对民众甚至对君主和官员有所教化。

陶渊明首次出仕是 29 岁,担任江州祭酒,负责文化教育工作。

第二次出仕,给大将军桓玄担任参谋,建立桓楚政权。将军兵败时候,陶渊明再次失业。

第三次出仕,担任北府兵首领刘裕的参谋。

第四次出仕,离开刘裕幕府,担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

说穿了,官位都不大,都是出谋划策。按照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认知实践的理论,陶渊明好像属于实践太少的典范。ShoelessCai 评注。

关键是此人文学和哲学的造诣。纵观西方人历史文化发展,陶渊明更加适合当个名校校长这类职务。

文学方面的杂赋、田园诗风,陶渊明是开创者,为后世打开新天地。哲学上的成就,某种程度,完成了儒释道合一的思考。陶渊明的哲学观点,接受佛学的生命无常,并且坚持否认消极是该有的解决方法。

虽然不能通过仕途去“立功”,但务求能用诗赋来“立言”,用隐居来“立德”。关于隐居立德,很像入世俗流的“习得性无助”,此时,一部分人不出现,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会造成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我努力工作的给这类“好吃懒做、耍无赖的”让路,有没有搞错? —— 嗯,像这么深奥的问题,ShoelessCai 也没有答案。只不过谈到隐居的积极意义,多数是避免争端,树立德行榜样。

作者提出的意见是,以佛家看过去,以儒家看当下,以道家看未来。

对过去足够的远,不随意沉溺于过去的各种情绪,无论好坏。而现在,总是以中国人最奉行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未来,接受无常,不害怕,不期待。而事实上,我们都会对未来作正向预期,这是所有开创之人必须做到的事情。

作者说到,对于未来,要相信永远有一个“无形无相”、不可名也不可道德“道”在指引,那是我们毕生去追寻靠拢的方向。所谓人生意义,需要不断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但那个目标并不是限时要达成的,也不是一个应然必然的结果,所以要对未来充满向往,而不应是每个人当前压力来源。

总结,君子要做到“君子慎独”、“和而不群”。

21 王恭:哲学艺术造诣

东晋的哲学、艺术造诣颇丰。这里说说王恭此人,东晋名士之一,公认才华卓著,风姿过人。

晋孝武帝时期,王恭担任类似于宰相级别的官位,用以平衡当时的各方力量。任职期间与司马道子对立,而且王恭颇有年轻气盛不吃眼前亏的架势。有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例如王国宝(大多昏庸无能还消耗资源,这类人职场也挺多),王恭上书禀奏,司马道子知道是其主观喜好,也就应了。ShoelessCai 评注,这些都是挺忌讳的,按个帽子属于“看不到人的真正作用 ,只凭自己喜好评价,那么捅娄子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如是写道:王恭的行为堂而皇之,司马道子都是暗中进行的。

这位相貌与才华都堂堂的官员王恭,死于刘牢之之手。作者云,刘牢之此前是被司马道子收买,且分析分析局势。

首先是同盟,王恭的同盟在朝中比较分散,地理上的分散。其次是这位宰相级别的部下,策动他们的却是另一位官员,刘牢之。此人系大将军谢安手下将领,参与过淝水之战,称号龙骧将军。此人被人诬陷之后,是王恭启用他,有意思的来了。此后,王恭并不以为意,而刘牢之却内心有怨怼,但他也不是啥努力都没做。

王恭上书弹劾王国宝的时候,司马道子都看在眼里,刘牢之劝诫:“王国宝死后,为什么王恭要当出头鸟?”作为属下谋臣,这一劝诫是很重要的,但是王恭没听。结局是,对方司马元开出比王恭更加丰厚的利禄条件,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击溃其部队,将其捕获。司马道子于建康斩杀王恭。

作者评,以王恭为鉴,士心要有,却未必处处都要有士风,凡是都摆在面上,明来明往,很难取得最佳效果。职场有非常多的场合,需要私下做各种交流和铺垫,才能确保台面上的多数意见。

部分管理意见,遇到耳根子软的老好人,其实很难处理,此时要严加管理,不断用工作进度和管理规则来约束他的行为,并且不能让他负责相对重要的岗位和项目。

22 魏征:做良臣,不做忠臣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难得的臣和君。魏征终其一生,坚持自我,又保全自己。有以下步骤。

第一,站稳自己的立场。许多忠臣认为自己立场与民一致、与君一致、与国一致,与仁义礼治一致,然正确做法,还要让领导认识到本质利益的一致性。通俗点讲,让领导认识到你是自己人,你所讲的大义与他的个人利益一致。

作者对于魏征的巧妙回答,与这俩人位置的微妙关系,大为赞赏。且看如何行事。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大权,抓住魏征,责问其离间缘由。魏征巧答,“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就没今天的事了” —— 很巧妙。

第一,称“先太子”说明已经接受政变格局。

第二,坦率承认,显示其忠于职位,而非个人。

第三,提醒李世民注意到自己的才能,暗示能臣与明主的关系。

此事之后,立刻就吸纳魏征为幕僚。

魏征在劝诫的时候,有个小技巧:找到领导的目的。这种感觉就是,家长责骂小孩:我干工作辛苦,你就考这点分数,这是为自己逼别人。如果家长改口,你读书花了那么多精力,才考这点分数。这是在暗示,对方可能方法有问题,立刻为小孩找到一个目的和改进的目标。

作者评,魏征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目的,也很清楚怎样让它成为唐太宗的目的。

事件一,阻止唐太宗招募太年轻的士兵。贞观元年,唐太宗意气奋发,下征召令,年龄下限放得特低,结果过不了魏征这一关。原因是什么?本质上讲,征兵的标准太模糊,怕执行不力。魏征如此劝诫李世民。

第一,转移目标。表示之前百姓已经议论,士兵太年轻,已经不满了。

第二,预判策略执行后果。年轻士兵,兵力不但受到影响,皇帝声誉还受损。作者评,臣子此时的话术,“我们都认同某件事”,替换掉“我希望你怎么样”。

第三,找准时机。

事件二,小事就别太计较。主要是魏征劝诫李世民省钱的事情,唐太宗嫌弃洛阳伙食不好,结果责骂官员,魏征劝道:前朝隋炀帝杨广也有类似的体验,你看人家的政治业绩。李世民也就心知肚明了。

职场上,真的谈你的想法的,只要不是正式汇报的、需要讨论的,都选轻松点的场合。例如,茶歇聚餐的时候,下属务务虚,聊点可能的创新项目。孔子也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乱说,就是毛躁,该你说话了又不说,这是不实诚。

第四,方法得当。

贞观八年,皇甫上书李世民,罪责三条:一是劳民伤财修宫殿;二是与民争利强夺地租;三是发髻装束带坏社会风气。李世民,据说,气不打一处来,毕竟是个八品小官。

魏征这样劝道:先表示理解领导的心情,这皇甫言过其实。再者,引经据典,表示历朝历代,小官员也就这么理解政治上的事情。如果君主因此事而怒,很多能臣还敢讲真话吗? —— 挺有道理的。

李世民于是提拔此人为监察御史,鼓励能臣群众多提意见。

如是,从初唐到盛唐,历经 130 年盛世。

第五,找到双方交集,不僭越对方底线。

巧妙之处在于,无数次劝谏甚至顶撞,却不见逾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一些奇闻轶事说到,魏征告诉李世民,让他成为良臣,而非忠臣。

李世民纳闷了,有区别吗?

魏曰,良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获得美名和物质回报,成就君主的荣耀。而忠臣呢,拼死上谏,君主不听,惹祸致死。魏征聪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表达了,臣子的业绩被别人评价程度是有限的,如果要合作得好,必须得领导配合。

唐太宗名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魏征名句:

岂不惮艰险,身怀国士恩。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23 虞世南:请君暂上凌烟阁

凌烟阁是官途的最高荣誉象征。诗鬼李贺有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有 24 名文臣,其中一位名为虞世南,不显山,不露水。职业生涯中后期被李世民器重。

虞世南,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其臣虞世南痛苦,被宇文化及带回朝中。

之后,窦建德杀了宇文化及,将虞世南纳入门下,任中央机关的大秘书。

再之后,李世民灭了窦建德,带回虞世南。

ShoelessCai 插播一句,很像那种几度 M&A 的四朝元老。

读者有疑惑,虞世南遇到李世民的时候,年事已高,居然做官还能够做到凌烟阁,怎么做到呢?

第一,职业口碑。职场个人口碑、职业品牌都极其重要,快速取得领导信任,必须需要极其良好的口碑。

口碑包括但不限于完成过的项目,取得的荣誉、职业证书,来自名企、大佬们的推荐信,等等。专业口碑还有个背书来源,即名校、名导师、曾经的领导,曾经厉害的同事。

第二,眼光判断。隋炀帝杨广有三大缺点,骄奢淫逸、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虞世南评估不是为合适的领导,就一直推迟任职。但是对李世民并未拒绝。

第三,充分发挥职业核心竞争力。虞世南最大竞争力是写文章,与房玄龄起草各种诏书。其劝诫风格,是引经据典,讲各种大道理,好在李世民文化程度比较高,都听得进去。作者评,可能与君主是否“明”也有一定关系。善于策动下属的领导都懂有来有往,劝谏选择成本小,对领导权威伤害小的时机,较为合适。唐太宗如此评价虞世南,“恳切诚挚”。

其诗赋《咏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4 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大诗人的职场路径

李白,生长于四川,读书以道家为主,闲书居多,有人认为这是其诗歌瑰丽的主要原因。此人喜好游山玩水,大多诗歌,据公开资料显示,也是途中完成。依据同行推荐,得到玄宗赏识,任翰林,皇帝御用文人。不喜政治,安史之乱时期,躲雨浙江和庐山等地。

其实,很多人好奇李白仕途如此寡淡,作者梳理原因:

第一,此人原本超脱,唐朝文化多元,没有主流占主导地位,可能在流派选择上有点找不着北。当时是佛家、道家、儒家,加上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

第二,据说李白出生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生长在川,喜好游历江湖,不免带有侠气和少数民族气质。这使得这位书生融入庙堂会有一定的困难。

第三,傲气外溢,也没有花时间于人际关系。进入官场,即便按礼数拜访大臣们,但是人家见多识广,总觉得内心不待见。作者评,李白于其他人的人生的成就,也没予以起码的尊重。

苏东坡这样评价李白:李太白,狂士也,此岂济世之人哉?

杜甫,比李白大十岁,忘年交,据说认识的时候,李白 30,杜甫 40。

杜甫家境尚可,博学多才,视野也广。但是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落榜。作者评,许多人认为杜甫有才,却没有提拔。据说,此人情商不高,而且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案例一,左拾遗这个职务,白居易也干过,杜甫也干过。据说,后者意见说太多,使得皇帝不爽。白居易实干很多。

案例二,杜甫于四川一带干参谋,校验的工作,也怨怼连连的。

苏东坡评价杜甫:饥寒流落,终身不用。却“一饭不曾忘君”。

白居易,遇到打击报复、贬官之事,却是仕途起步。有意思的是,其能力被另一个集团看重,然,白居易作出选择。如其诗句一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评,职场的各种起伏,先要不站队是挺难的,除非能力超高,背景超强。

50 岁的白居易自动离京担任地方官,于杭州留下德政。5 年后,回京担任三品,在二品职位上退休。

白居易一生如其名,英华内敛,顺其自然。当为则有所为,不当为则自求清净。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9 岁还是一员将领手下幕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类型。未考取科考名次,了解各方风土人情。

53 岁,平定永王李璘叛乱,任淮南节度使。

60 岁,任剑南节度使,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大唐官场,专业能力、气度人脉、隐忍择时,一个都不能少。

25 冯道:四朝宰相,顶“奸臣”骂名

欧阳修评价冯道“无廉耻”。

司马光评价冯道“奸臣之尤”。

为什么呢?

冯道自小勤奋好学,文章出色,品行醇厚,其实并无野心。

年轻时候任幽州节度使,四处讨伐。还因惹怒领导而入狱,被救出之后,逃往太原,投奔李存勖,李姓称帝唐庄宗。

41 岁,冯道任职户部侍郎。

44 岁,李嗣源称帝唐明宗,冯道任宰相。作者评,政绩是征用平民子弟,抑制贵族肆意妄为,政令简明,安抚民生。李嗣源死后,新皇帝继位无多久,又有人叛乱。结果,冯道开门迎接叛乱这位臣子,却没有得到信任。

2 年之后,叛乱的君主也无法为继,新的小皇帝石敬瑭,拉拢少数民族,新开国号,建立后晋。冯道重回宰相一职。细数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朝代更迭,维稳需要。

第二,冯道治理国家的确很有才能。

第三,此人名声与契丹远扬,此次后晋建立,也是恰逢时机。

石敬瑭此人历史记载太差,拉拢外族,割让土地。其器重之人,被归属为同类。最主要,冯道于石敬瑭去世之后,也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意志。

此后,又经历了耶律这位领导,后汉和后周两位君主。冯道在此风雨飘摇的政治局势中,一直任职宰相级别的职位。病逝的时候,享年 73 岁。

或许,古代人重视“忠臣不侍二主”,因此其名声也比较差。

其劝谏唐明宗方式:

第一,大臣的话,爱听就听,别到处吐槽。这样会破坏别人谏言的积极新。

第二,让敌军知道君臣失和,危险很大。

ShoelessCai 评注,这类朝臣,说倒霉也倒霉,说能力不强,也能力不强。倒霉是因为生于乱世,才情难以发挥。进一步,连那些出生显贵,甚至基因骁勇善战,学习能力极强的君主级别的人物都更迭如此,想必必然是难以稳定发展成地方一隅。

那么,为什么说冯道此人,才华能力不够呢?

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换言之,若此人真为将相之才,至少有一个君主,可以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治世才能。君主管理不好国家,国家机关的重要职位上的人没有责任吗?对吧?

从冯道角度来讲,你的领导混不好,你怎么混得好?

从君主的角度来讲,遇到能臣辅佐左右是可遇不可求的,冯道任职宰相几十年,居然未曾有一个君主可以平定局势。想来,此人与此段历史一样,都泯然众人了。

其实,是时势造英雄,还是时势本身也依赖着英雄,或许需要更深刻的学术研究吧。

26 范仲淹:关注你推行方案的正面

先说宋的历史背景吧。前有儿皇帝送出去的十六州,版图忽然缩小了不少。于是,找到折中方法,即签订和平条约,还是大宋往外送钱,读者也能想象兵力对比。

北宋老百姓日子还算不错,一是皇帝不折腾,不随便打仗,或者开疆扩土。二是相对懂治理的士大夫聚集于庙堂。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军令状“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不得违背。这奠定了皇帝和朝臣的关系基调,顶多把臣赶走,不能随便伤其性命 —— 是否于文明里程碑,走出很大一步?

正是鉴于读书人能够站在社会经济和民生的角度,勇于承担责任,与皇帝共商国事、直言不讳,涌现了一批名相。例如,吕蒙正、吕端、蔻准、晏殊、文彦博、富弼、韩琦、司马光等人。其中,不乏我们所熟知的范仲淹。

范仲淹,最高级别副宰相。26 岁科举登榜。两件小事看作风。

第一,担任泰州盐仓主管期间,旧海堤年久失修,多出溃决,海水倒灌,捣毁良田、盐灶。范仲淹立即上书,权衡各种利害关系,重修捍海堰,造福一方。

第二,范仲淹辞官为母守丧。当时,晏殊请他去应天府担任教习,范仲淹应允。执教期间,倡导学以致用,经世明理,与学生共谈天下事,应天书院从此声誉渐隆。

范仲淹主要业绩是在 50 多岁的时候,经过陕西对抗西夏。64 岁病逝。

当时,宋军大败三川口,损兵折将。范仲淹临危受命,领大学士出任副使,稳住局面,逐渐占优势。他做对什么可以力挽狂澜?

第一,不自以为是,不以上国、大国自居。立足于现实情况,调整部队编制,长期对抗,修正工事,轮流御敌。ShoelessCai 评,可能范仲淹干对的事情,就是带兵打仗的人文化素质高了。这样在对抗少数民族,对抗体力和脑力都会和汉人不一样的人的时候,开始有优势。简言之,面对未知事物,文化素质越高越有优势。

第二,分化瓦解敌军真营。范仲淹的策略,拉拢羌族,制约西夏的力量。因此,我们大学士的作用很可能是外交能力。

第三,不拘一格降人才。例如,任用狄青,而且强迫此人提升文化水平,勉励话语如是:不能通读历史的将领,只不过匹夫之勇罢了。

再说范仲淹浙西赈灾事件。

粮食涨价到 120 钱,范仲淹派人向浙江放消息,称粮价 180 钱一斗有人买。确实引来四面八方粮商,而且,很快地,粮价就降到 100 钱一斗。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带动杭州这边的旅游业。具体做法,开庙会、办龙舟比赛,自己带头泛舟西湖,宴饮游船,鼓励百姓出行出游。

作者评,范仲淹面对其他官员诟病,例如放任物价飞涨,不作宏观调控,赈灾期间大搞娱乐业,都是其他官员看不惯的。作者认为,很多时候就看业绩了,大家都富裕,好过于廉价的道德感。

作者在范仲淹政绩的问题上,引用了道家的“不尚贤”,为什么是不尚贤?意即做任何事其实都有副作用,而你做事的时候,要很明确很坚决地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正面作用是什么。为了整体效率,绩效奖励放在明处,设计好规则,其他人的态度和效率才会跟上,才有积极作用。

范仲淹做事,还有个隐藏关键点,底层逻辑出于人性,违背人性,则会出现问题。

苏辙评价,范文正公笃于忠亮。

27 王安石变法:太理想主义

北朝是历史上难得的开明不专制的朝代。从学术思想到民间经济都自由而蓬勃。晚唐以后黄河水患严重,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一带转移。出现纸质货币的所谓货币革命。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医疗医药为代表的所谓科技革命。中国 GDP 占比在世界的比例约为 22% 左右。

民富不是指整体上升,而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拉大。民富不等于强国。军事方面,宋朝都是重文轻武的。如此局势,王安石准备变法。

王安石出生宦官世家,从小天资聪颖,随父游历各地,立下大志。后世人评价,总结为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句话和他的风格是一致的,不怕天灾、勇于创新、坚决推行。

作者评,王安石这一套做法,非常受到 17 - 18 岁的少年君主的青睐。

宋朝能人志士被驱逐的时段。当时罗列一批名单,涵盖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一度从 120 人扩大到 309 人。这些人干嘛呢?他们的权利被限制,朝廷出具这些人不得录用这些人,子孙不得留京,不得参加科考。王安石变法所造成的朝堂割裂,大致在这份名单时候,达到巅峰。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一,“青苗法”。每年 2 月、5 月的时候,朝廷出面贷给农民款项、粮食。每半年收取 2 分利息。这个方案,在执行的时候,太过于笼统。换言之,流程没有标准法定的方式,如何申请、评定、担保、还款,都没有 规定。造成结果,推行一片混乱。

第二,“市易法”。设置官方的宏观调控的国库,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的时候卖出。主要是为了限制商人垄断市场,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结果是,国有企业一旦进入市场,市场活力瞬间消失。作者评,官商的矛盾,在宋朝是无法解决的。

第三,“募役法”。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佣人完成。不愿意服役的,缴纳免役钱。实际操作的时候,交多少钱、评等级方法,都由地方说了算。原来试图解决的征兵的问题,还有个官僚体系卡着,这意味着,很可能政策执行的结果,和预期的不一致。作者评,从当时情况来看,还是底层百姓承担了更多负担。

第四,“方田均税法”。勒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该法最快被取消,原因。第一,水患多时,耕地常有变,不是很好计量。第二,查出不少隐藏土地。但是朝廷没有开荒,只是账务上归并了。其实,这是百姓预期问题,预期政府能够给点技术,开开荒,但是朝廷的做法是,在计量上动了点脑筋。此时,百姓的兴致就下降了。也是基于这个点,作者评,后世评价王安石,过度注重节流,考虑开源太少。

第五,“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10 家一保。若有两丁(2名乡兵)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变法主要为了强兵,但这种做法以均田为基础。作者评,保甲法,田多也出一人,田少也出一人,其实是不公平的。如果要多次接受训练,还有上司的校阅程序,占用大量的生产时间,引起百姓怨愤。而朝堂方面,是否使用这些民兵呢?也没有,既然民兵未曾被任用,军功奖惩制度模糊,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另外,还有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等各种措施。作者评,王安石变法若干年,宋朝财政收入和国力在那几年都得到提升。核心问题,新法看起来美好,缺乏足够的操作新和回转余地。

王安石是个理想主义者,在宋朝那个时代,在全国范围,强行地、不计后果地推行一体化政策。原则有三:

第一,用改良思路做改革的事情。做改革的宏伟蓝图,有严格的时间、严格的流程、严格的标准。制定过于细节,推行过于强硬,作者认为,超过 90% 的可能会失败。

第二,坚持最核心诉求,坚守最底线代价。说穿了,永远要知道你的目标。举个例子,企业要裁员,裁员不是目标,增效才是目标。所有决策要收敛到如何增效。这隐含了止损线,只要解决问题的代价超过收益,或者问题本身带来的损失的话,那么就无人去实施方案了。

第三,所有变革成败的核心,都是人。推行改革,需要说服别人,如果执行的效果是损失,那么,让别人信服自己未来会收益,这件事就变得很难了。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TOP 5 精选

       



回到顶部   回上一级
写文章

最新资讯




直播笔记


热点话题


精品论文


有你的鼓励
ShoelessCai 将更努力





文档免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