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翻完这本《零压力社交》,自觉内容还挺详实的。特别是关于和父母相处的。
以前郁宏翔说过有些小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我也反省过,是觉得父母不够优秀吗?我后来总结为,其实是觉得“父母给不到更多指导,同时还扮演着父母的角色”。2019 年,通过一些家教社群(好像是学妹发我的微信),联系到一家黄浦区的小学生。家庭条件不算特别好,普通人,上海土著一枚。本来也不是个非常显著的案例,但是他们家小孩子学习不好,除了很多功课赶不上同学,会觉得丢脸,自尊受挫之外。父母和小孩就有这种,父母给不到小孩更多见识,但是仍然扮演强烈的家长角色。作为第三人,我没必要捅破这层窗户纸,顶多和家长说几句,和小孩子好好聊,别动不动就骂人,这样效率比较低 —— 这类话语。
回看李奕还有唐文理描述哈佛学生关于父母与小孩的相处模式,父母的文化能力够强、对社会抱有开放心态去接受和学习不无关系。越是开放的文化环境,进步越大,摩擦越小。
书写得真的不错,特别是李奕分享的自己求职、创业经历。值得一读,希望我以后也能为别人作点序。从今天开始对自己不用负面词汇。因为今天,2024年7月3日,我又对自己用负面词汇了,必须得改。
零压力社交
作者 唐文理(原名 Stephen) Foster 李奕
零压力社交『五大法宝』:主动出击,认真倾听,拥抱脆弱,创造仪式,经常给予。
其中一位作者来自于哈佛大学本科,大学毕业之后注重什么?
有些毕业生当选总统,有些毕业生英年早逝、离婚、酗酒。
20世纪30年代,一项研究财富,智力,体力对人的影响。教授神奇的发现,是人际关系最重要。
人际关系比其他一切因素都重要。
“成功老化的秘诀在于建立丰富的社交网络,而不仅仅是拥有高智商或优越的家庭背景。” 几十年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越广泛的人越健康、幸福,也活得越久。
在哈佛,这种迹象随处可见,比如学生们独自吃饭,对别人的问候敷衍回应,甚至为了自己的成功而忽略朋友。
我们都在努力平衡社会界定的目标与自我的追求。《品格之路》的作者,戴维 布鲁克斯,曾把这两种追求分别命名为“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 前者是职场成功所需的技能,后者是人们在你的葬礼上对你的评价:你是否友善、勇敢、诚实,你是否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1.应对社交的百宝箱
案例,社交排斥与身体上的痛苦引发的是相同的神经痛苦。举个例子,如果 A man 经常再团队里被忽略,过一段时间,他的前扣回带皮质,即与痛觉相关部分,更加活跃了。说明,人一旦被拒,或者被忽略,其实类似于被打了一拳。
1998年,语言学家戴维 努南提出,比起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深度倾听,被忽略了。这还不是唯一常见的错误。
最容易犯的五大错误。
第一,总是被动应对,不主动出击。
第二,总是说不停,不静下心来倾听。
第三,追求完美,不愿意展现自己脆弱。
第四,应付截止日期,忘了享受过程。
第五,认为“慷慨”等同于“软弱”。
人际交往能力强,被证明是最能预测高 GPA 的特质。同理心、建立有意义的社团和发展层次关系的能力,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为什么人们更喜欢那些善于倾听而不是侃侃而谈的人、为什么那些乐于助人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以及为什么我们觉得那些表现出脆弱的人比那些从不表露自我的人更加强大。
2.主动出击
UCLA 通过 FMRI 扫描人的大脑发现,社交排斥与身体上的痛苦引发的是相同的神经痛苦。举个例子,如果 A man 经常再团队里被忽略,过一段时间,他的前扣回带皮质,即与痛觉相关部分,更加活跃了。说明,人一旦被拒,或者被忽略,其实类似于被打了一拳。
1951年。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施,对 7 个实验者进行实验,考察的是『被试者由于社交压力改变选项的次数』,具体方法就是,除了一名被试者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说谎。结果是,如果自然选择,人们都能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如果有人说谎,没三次实验就有一次会使得被试者改变选择。超过 75% 的被试者至少屈服一次。
面对社交的主动出击,就是主动,主动找到更多人触达。跟某人没搭上话,没关系,周围还有一大群人。这是一种消除被拒绝恐惧的方法,而建立良好的关系,你必须学会主宰恐惧。记住,坐等是个危险的选择,如果你不主动,别人就会替你做决定,并且塑造你的社交圈。
Shoelesscai 评注,就是这样!太多『若有所思』,我还是先主动找到『一头雾水』的,和他们聊一通。
同样,上大学的目标也是结交更多不同的人。那么,你要如何打破隔阂,认识新的朋友呢?答案之一,刻意练习去记住他人的名字。记住,记名字的关键是后天的努力,而非天生的技能。
分享一个记住别人名字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进行重复。
分享这个句式。
“嘿,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我在生物课上总看见你!”
“我叫马克 扎克伯格。”
“幸会。对了,马克,上堂课的笔记你记了吗?”
重复的次数,按照专家的说法,通常重复 3-7 次,如果你真的忘了,用自嘲的预期表示歉意,然后再问一遍。
你叫什么名字?
这句话特别有用。
而想变得更善于和他人接触的办法只有一个:多和他人接触。
案例:基恩 法拉奇,塔尔 雷兹两个人的《别独自用餐》,记住每天偶遇的人的名字,再一起用餐。别忘了设置提醒日期,提前一个小时给对方发短信,确认他是否能准时赴约。如果对方表示有急事来不了了,你一定要跟他再约个时间。学会怎么邀请别人一起吃饭,是跟人建立深厚关系的前提。
比如,一起去看场夜电影,一起去校外餐厅熬夜,一起举办联欢晚会。不过,所有这些活动都不会凭空出现,你的自己想办法制造机会。
《绝地武士》中的“武士陨落”告诉人们两个道理:第一,一定要一个精密的安保系统。第二,组织活动先广而告之,再一个一个拉拢。
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责任被一帮人稀释了,谁也不急着站出来承担。针对会议上某项提案的拉票活动,还有些策略,先逐个击破,确认了几个朋友参加之后,再邀请更多人。
再复习第一个技能:主动出击。
冲突发生的时候,一定要做那个迈出第一步的人。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说出藏在心里的烦恼。
你得主动开口,主动出击不仅能开启关系,还能维护关系。
李奕分分享的主动出击:即创造一个你可以和他人认识的契机。
李奕一开始加入麦肯锡的时候,也没有特别主动认识同事。后来她成为办公室视频的主理人(目前都这么称呼吧),这也是她主动争取的机会。
书中原话:当时我们办公室要拍一个视频,我就主动担纲负责策划话和为大家拍摄。借着这个由头,我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有了认识的机会。有一个理由去认识他人,总是比直接搭讪要简单得多。
先广撒网,再逐个击破。
其实组织聚会的人不一定非得是那个最外向、最擅长社交的人。想想自己有什么独特技能,比如下厨、制定旅游攻略等等。让它们成为将小伙伴们聚到一起的粘合剂。
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Jingyi 在想什么。我在书的边际写了这些内容。
第一,打完 400 通电话这件事情,没什么值得玩味的。对我来说,更有价值的是,写出有用的论文,或者报告。
第二,怎么让 AI 做外呼,也是比较合适的工作外延想法。
认真倾听
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人提及自己遇到的难处,总是用各种成就来掩饰自己,甚至用接下来的计划和安排来逃避。
书中说到哈佛大学的 13 号房间,是一个心理互助小组专属的地方,这里可以向不认识的人吐露心声。然而,我们千万别忘记,这是需要鼓足勇气的。
为什么 13 号房间在哈佛大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其中一个原因,这些学生辅导员有一种独特的倾听方法。
每个学期开始之前,13 号房间会对被选中的辅导员进行“非指导性、非评判行”的倾听培训。
13 号房间的人,几乎不在谈话中提及自己。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理解和共情那个正在向他们倾诉的人。
书中原话:哈佛大学的神经学家 戴安娜·塔米尔 研究发现,谈论自己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大脑中的和活动和吃东西或者发生性行为时的化学反应差不多。简言之,就是大家都爱说自己的事情。而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听别人说话,就能让对方感觉特别好。
塔米尔教授做了两个实验:
发钱,让受试者要么选择与自己有关话题,要么回答客观问题。
谈论客观问题,获得回报更多,但大家更加倾向于谈论自己,即便报酬少。人们平均愿意放弃 17% 的收入,来谈论自己。
研究表明,聊天过程中,人们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说自己的事情。如果问周围人,他们大多会觉得自己更多时候是在听别人说话。
记住,是倾听,非建议。
例如,“我无法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处境,”她并没有给出建议,而是引导求助者自己来探索答案,“听起来你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理性自我会怎么选择。”
多元心智利率 Multiple Minds Theory
哈佛谈判专家 David Hoffman 认为,每个人内心存在着多种并且矛盾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能体验每一种情绪,例如,愤怒自我、孤独自我、幼稚自我等等,能更深刻洞察自己情绪。
优秀倾听者遵循基本步骤,提升对话技巧。通常,他们提前做准备,对话过程中提出开放式问题,一直积极倾听。
身体准备好
2010年,哈达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有将近一半清醒时间,在想与手头无关的事情。
对话开始前,要去除一切潜在的干扰因素。例如,手机屏幕朝下放置,关上笔记本电脑。这样做会让对方感到你是全神贯注的。你还可以调整合适的沟通姿势,例如,双脚面向说话对象。
还要注意谈话环境,如果周围很吵,最好还个安静的地方。如果有可能被打断,就要去一些私密角落。
鼓励支持准备好
适当的鼓励能让对方感觉自己真的在被倾听。并且,时不时地表达“嗯”、“是的”、“对”这样的对应词汇。
在哈佛,人们会以打响指方式表达对某个观点认同。
倾听练习
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苏珊娜创办的工作坊,邀请学生反思自己的倾听方式。具体做法,闭上眼睛,7分钟,不能笑、不能出声、不能以任何方式让人知道你在场。目的,在沉默中保持专注。这个实验不免让人好奇,听别人讲话 7 分钟,会出现什么结果?
倾听到 3 分钟之后,话题会变得深入,每个人都会谈到之前没想到会谈及的事情。当然也不是每次分享都能带来启发,但大家通常都会对自己自由流畅的表达感到惊讶。很多人觉得,两轮 7 分钟谈话,远胜于半小时的聊天。
当一个人有足够空间自由表达时,对话就会按照他的思路进行下去。
但你要记得,你说的话、你的表情、你提问的内容甚至是语气可能影响对话的走向。你在提问之前一定要诘问自己,是好奇,还是让对方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只有第二种情况,才有打断对方的必要。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即对付停下说话之后,你立即总结并且复述他的话。
如哲学家 克里希纳穆提所说:“当你倾听某人的时候,不能只听他所说的话,还要听他传达的情感。要听整个信息,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复述对付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学会提问
连丰田公司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做事的。
为什么电池没电了?
为什么发电机坏了?
为什么发电机皮带断了?
为什么皮带老化了,却没及时更换?
为什么车子没按照要求定期保养?
针对朋友,你可以这么发问。
为什么因为数学有时很无聊,我解题总是很慢?
为什么高中时我数学就没有打好基础?
为什么父母工作忙,没空提醒我做作业?
为什么他们自己压力很大,所以关心我的时间就很少?
为什么可能他们觉得要用金钱证明成功?
为什么社会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很“卷”?
为什么谁有说得清生命意义呢?
建议一次对话,别超过五次“为什么”。为什么是一种深挖信息的工具。
李奕特别分享。与陌生人自然交谈的能力也可以后天培养。
搭讪技巧整理。
第一,当下环境出发,破冰提问。例如,你问对方来自哪里,对付回答“波特兰”,你回答“好朋友也是波特兰人,还开了家餐馆”。
第二,找到共同点。
第三,根据对方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例如,有人向你展示 TA 创业项目,你回复也有朋友干同样的事情,干得怎么样也更新一下。这样对方可以获得必要信息。
第四,表示兴趣,让对话产生互动。话术,“听说你们 XXX 都这样,是这样的吗?”。
第五,发表自己观点,进一步阐述。这里可以使用适合推断,进行试探性提问。
第六,用前一个话题作为过度,换到下一个话题。
第七,用玩笑方式委婉提问。带着玩笑语气,一定很不容易吧?
第八,要联系方式,说明你能提供的。留下联系方式,再捎上一句:“刚才说到的 XXX,回头我发你。”李奕用 7 分钟要到沟通对方的联系方式。记得主动出击,记得积极提问、多做准备,拓展自己的职场社交圈。
拥抱脆弱
克服现有困难,这里有案例。
哈佛大学本科生 泰勒·卡罗,歌手,他看到别人都会主动握手拍肩,好像两人老友重逢。他会认真听别人说话,对别人观点表示认可。别人讲笑话,他会特别捧场。
“人际交往中自我表露能力”,也称“展现脆弱能力”,在预测友谊质量方面,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脆弱,Vulnerable,一词来自拉丁语词根“受伤(Vulnare)”,本身给人 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德克萨斯州教授 布林·布朗,分享脆弱的关键,源于羞耻感。
不要害怕展现脆弱,因为那往往有助于我们建立更深层次联系。
心理学家 Richard Kopelman 以及 Dorothy Lang 在 1985 年的实验发现,我们更容易被名字相似的吸引。
小额信贷公司 Kiva 研究发现,负责放贷的人更有可能给与自己姓名首字母相似的创始人提供资金。这表明一个事实:我们潜意识更信任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你和你的导师或者同伴的价值观越一致,你们约有可能维持一段长期的、有意义的关系。
现代生活中,我们总将“勇气”与见义勇为的事迹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个词语早期的含义,是“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大部分教授都希望自己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如果你愿意主动向教授表露自己,那就是在为你们之间建立更有意义的连接创造机会。
哈佛国际谈判项目的主任丹尼尔·夏皮罗教授看到他很是惊讶,夏皮罗教授与谈判专家 罗杰·费希尔 曾合作著书《高情商谈判》。
学生亚当,恋爱屡战屡败,向教授发问。过程中,教授始终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时不时点头、提问。
那个学期最后一次会面(教授为亚当作心理疏导),教授邀请亚当协助他发布自己关于谈判的新作。
如何学习效率提高?
上课时,教授都谈论了哪些内容?他提到的哪项研究是与你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然后,在与教授独处的时候,表达出你对他所教的内容的理解与共鸣。
《纽约时报》上的文章,《要想与任何人坠入爱河,先做到这一点》,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
有意识地展现脆弱
你日常对话中不会谈论什么?如何将闲聊推向更深层次?
布林认为,脆弱的本质是不确定,和情况暴露。
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教授,科里·佛洛依德曾做实验,将学生分为三组:写信表达对亲人爱意,用脑子想,什么都不干。
结果显示,写信表达爱意压力减少,对照组不变,用想的那组,压力上升。
因此,你压力大的时候,写封信给到你的亲戚朋友吧。
分享情绪
心理学家乔纳森说过:“承认生活的复杂性,可能是通向心智幸福的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
各种情绪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它们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健康问题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收敛情绪可能会让你短期内感觉好一些。然而,隐藏情绪不会让你更坚强。
你们需要数百次的相互交流来加强情感上的连接。
推荐方法:
创造仪式
最后是李奕分享,自己大学的一个学妹。聊起暑假实习,大部分人之只会简单问一句,“你做什么工作的?”然后这个话题就结束了,她却仔细和我聊起了对医疗行业的看法,讨论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意义的。她提问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带有探索性,让你不由得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分享得更多一些,潜意识里渐渐开始信任对方。
关于索菲亚的 36 个问题。
坠入爱河的 36 个问题。
零压力社交 哈佛学长写给你的极简人际关系指南
创造仪式
我们先了解一些基础的、关于社交的事情:习惯是怎么形成的?社交中的“曝光效应”有何力量?为什么去一家新餐馆吃饭可能不是个好主意?
首先,说到动机,动机可以促成短期内的行为改变,却无法将这种改变长期维持下去。
《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说,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发生的行为模式。每个习惯都有三个部分:按时、惯常行为和奖赏。
以刷牙为例,刷完牙后那股清新的薄荷味就是个小奖赏,提示你刷牙任务的完成。这个案例旨在说明,别看牙膏口味,可能非常关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一再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
书上写到一名学霸的康复之路。这个案例我并不是很清楚是否是真实的,但是在后序中,作者对这些人的感谢,这些信息推断,是很真实的场景。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自觉真的不算处在人生比较好的时段,我怎么处理这段时期的心态?怎么样努力走出这段人生低谷?怎么应对身边伙伴的评价。那么,就看看这个案例。
主角摩根曾是壁球选手,练习时候受伤,不能打壁球,还影响学习,怎么进入哈佛的?
“受伤之后,这一切都变了。她失去了专注力,因此解数学题变得痛苦,不再有趣。她的短期记忆开始衰退,根本无力再出席市议会组织的会议。”
她说:“这就是一个惯常行为。每天我都会尝试做一件事,有时是做一道数学题,有时是读一页书。”
过去 6 个月,她只能一点点地学习,每过几个小时就需要休息。她无法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所以开始在家里进行线上学习。
那个曾经感到孤独的摩根,是如何变成一个被爱围绕的人的?答案是,她利用了最有力的心理学现象之一,纯粹曝光效应。
纯粹曝光效应
实验经过:有个学生整个学期裹着袋子上课,不露脸。
查尔斯教授特意安排这个学生裹着袋子来上课,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我们会慢慢喜欢上自己重复看到的东西。只要时间足够长,对未知的恐惧就会逐渐被对常见事物的喜爱替代。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跟某件事物接触得越多,就越可能喜欢上它。
你们可以约定每周五一起去晨跑,周六一起洗衣服,或者周日晚上一起聊天。实际上,具体做什么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们能一起维持这种共同的习惯。
要有意识地规划你的社交时间。你所创造的仪式,通常都是可以和他人一起完成的活动。不过,接下来你将看到,仪式也可以是一个你经常去的地方。
要有意识地规划你经常去的地方,比如咖啡馆。
有了他们的支持,摩根几乎恢复了正常生活。她的网课成绩名列前茅,她成了副班长,甚至飞到加州参加了网校的毕业舞会。在众多想录取她的大学中,摩根最终选择了哈佛。
进入大学,摩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与其他的大一新生交朋友?是深交几个密友,还是建立一个广泛但彼此联系不那么紧密的朋友圈?摩根再一次用创造仪式的本领在广泛交际和深度交际之间找到了平衡。
2015届的哈佛毕业生安德鲁·金,说到:“尽管与他人有了很多浅层的连接,但真正满意的深层关系却很难形成。即便是看上去很成功的人,也可能苦于缺少足够多的真正深入、彼此滋养的人际关系。”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弗兰希斯卡·基诺的研究所显示的那样:花最多的是汉奸建立关系的律师,往往能转到最多的钱。
所有哈佛学生在大一时都住在一栋叫做“哈佛园 Harvard Yard”的宿舍楼里,位于哈佛大学中心。
摩根找到了一个所住的宿舍院离她特别远的朋友。她提议每周一一起吃午饭,她的朋友欣然同意了。
坚持一起完成这些仪式,让摩根和朋友们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
在这个过程中,摩根遵循了创造仪式最重要的原则:始终如一。
哈佛商学院 克里斯坦森 认为,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比绝大多数时候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偶尔会放弃)要容易。他说:“确定信念后,就要坚守它。100% 时间坚守原则,比 98% 的时间坚守原则更容易落实”。
但经常会有人觉得,偶尔破例一次也没关系。
经济学上把这个现象称呼为“时间贴现”,意思是相较于当下(近期)的回报,未来的回报是要打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就不复存在了。
战胜边际思维
要战胜边际思维,就要建立仪式和习惯,并坚持执行。
灵活性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增加成本。赛德希尔、埃尔德教授,所著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简单性至关重要。他们认为。人们拥有的心理空间和能量是有限的,需要节约使用。
ShoelessCai 评注,有时候我想到高中同学,他们应对各种问题,不但能够从容应对,还有很多创新方法。十几岁的时候,大家都能容忍他们的怪异行为。
为什么提到高中同学呢?就是恰好想到,我认为,他们通过闭关修炼、通过刷题,克服各种人生问题,一定会在自己的职业路径上走得更好。
Jingyi 是个非常普通的人,父母都是 working class 的,这样的员工,你纠结我是不是懂得“礼仪”,是不是撑得出场面,都是要求过高的事情。这不是我要自我贬低。我们这样思考问题,一个父母都是工人/工程师(虽然我父母没到这个级别),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是油光水滑的,你信吗?
再一次,Jingyi 是身边朋友的朋友(相互的),不只是谁谁谁的同学或者朋友,如果是后者,我相信人选是很多的。
这里还有个副作用是被分类和贴标签,这也是我比较尴尬的事情。还好,我保留了从小到大所有的成绩手册。这句话的含义是,你可以改变学习方法,例如像摩根那样,从线下课变成线上课。但是,摩根不会干一些事情,威胁哈佛给自己发 Offer。而有的时候,有些伙伴从小的聪明才智,可能真的没用对地方。
伙伴们理解了吗?比起谁谁谁的同学或者朋友,Jingyi 更大的身份,我身边同学的朋友,我身边伙伴们遇到各种问题,我怎么走得好职业路径呢?这一点非常重要。
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因为和家里沟通阻碍比较大,我们是个讲效率的社会。所以,家庭问题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宗旨是老人开心,觉得受到尊重。鼓励和支持每个人尽最大努力活下去。
因为能力不足,有些人偶尔脑袋穿过一些很负面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干一些简单的事情,一点都不难嘛!
回到书上内容:
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家在《人类行为》 Human Performance 杂志上发表研究显示,同事们一起用餐后能配合得更好,工作效率会提高。
在一个机会无限的世界里,仪式和习惯能让你保持专注,帮你优先考虑那些真正重要的人。
李奕分享。
Yi 的朋友亨特,他组织校友聚会时候总是别出心裁,我一听就想加入。比如聚会全程不能开口说话,只能通过写字和手语进行交流,比如一起穿着睡衣去街道上即兴表演……可谓各种奇思妙想。
本书的作者,文理和格雷每周都会一边健身一边进行三次电话交流,每次半小时。我观摩过几次,感觉他们真的非常高效。
友情里的忠诚和承诺是有相互作用的,你不断支持对方,对方也会同样支持你。双向奔赴的友情会越来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