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章

如何在考研数学中取得 140+ 的好成绩?高赞回答五
- 2023 -
01/05
22:59
零号员工
发表时间:2023.01.05     作者:暖男智博     来源:知乎     阅读:67

知乎ID:暖男智博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毕业于南京某水利高校,16年考清华,数学一117分,总分357,以7分之差未进复试。九月份回家二战,四个月基本没出家门。最终数学一取得了147分的成绩,总分416(复试线414),最终惊险上岸。

两年的备考历程,让我对数学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法论。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这套方法适合任何基础的人,更适合那些想拿高分的同学。

(一)谈一谈数学

废话说完了,咱们来讲点干货,数学到底该怎么学。

考研数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一张卷子囊括了高数、概统和线代三科内容,但其实考的真的很基础,至少130分都是基础分,这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大家首先要有信心。

然后是思想准备层面,我觉得数学非常考验人的两项品质,就是深度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深度思考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其实我们本不该陌生,高中老生常谈的就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备考都脱离了基础,更有甚者以为直接反复刷题就行,最后考了八九十,这些投机的行为最后都是害了自己。

独立学习能力,指的是你的学习规划能力、自制力,也就是执行能力。大学跟大学前的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失去外界约束,学习成了自己的事了,没有人再关心你。而到了考研,复习量大,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才能保证有效学习时间。

说完了思想层面的准备,咱们接下来说具体的备考策略。

下面分两部分,我先尽可能详细地说一遍我自己的备考过程、时间节点以及用的参考书等,还有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给大家做参考,然后我再给基于这些经验认知,给大家规划更为科学的备考方法。

(二)我的备考经历

我第一年考的时候,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过完年刚到学校,我就买了教材。除了上课我就泡在图书馆看书。也不能很好保证进度,所以就一直断断续续地看。别的科目也都没开始。到了暑假看完了高数教材,然后开始看概统和线代。

我都是直接啃的教材,这也可能是延续了我整个大学的学习习惯,我比较喜欢自己钻研教材,一点一点看懂理解(但是这个习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有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好的一面就是碰到难点容易卡住,下文我会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教材的过程是这样的,差不多半天看完一章,半天做完课后习题,基本上保持了平均每天一章的进度。我当年备考时,只有一个刚入学买的vivo手机,连微信都没有,到了大三的时候已经很卡了,并且我也基本不玩互联网产品,所以我备考的过程就是自己看书,不理解的点就用手机查百度,看网上的一些讲解帖子。

我印象到了暑假快结束,八月多的时候,我才把三门教材看完,前后累计花了有三四个月的时间。

然后就是全书。我第一年选的是李永乐,当时也是因为看自习室都摆的这个。就是一题一题、一章一章地做,因为有教材打基础,所以整体做地还算比较顺。我没有专门整理笔记地习惯,我就是直接在原书中做标记。遇到好题难题,我都会画一个圈,然后打几个五星,五星越多就说明越重要,这主要是为了复习的时候更有侧重点。

我刷完第一遍全书,然后就又去做了李永乐的660题。李永乐的书给我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偶尔会有一些比较偏怪的难题,就是方法也很怪,并且这种题我反复做还是不会,也记不住方法,并且这种题还很容易卡住浪费时间。

做完之后就到11月了,我就开始做真题,数学真题不多,三天一套,同时开始刷第二遍全书。第二遍我就着重解决第一遍遇到的那些打了星的题,好像是花了一个多月就又过了一遍,然后真题也基本上刷完了。当时做真题,对于级数大题尤其是证明题,还是有些吃力,但是觉得130分问题也不大。最后又做了点模拟题,就上考场了。

大家都知道,16年是考研数学的大年,计算量很大。我当时在考场上,本计划半个小时做完的选择题,做了一个小时还没做完,并且好几道题思路很混乱,好像突然对知识点都变得很不确定。匆匆忙忙做了下去,最后两道大题都没来得及做。

当然最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消沉了整个大四下学期,后来决定二战。

毕业的那个暑假,因为驾照没考完,我就先在学校借宿到9月,隔三岔五去练车,然后其余时间就自己看书。九月底回家,开始了二战的备考。

因为我第一年做了两遍李永乐,第二年就想着换点新题。我先买的张宇的三套讲义,但是刚做了没多少就扔一边了,我感觉很噱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等价无穷小部分有一个“狗-sin狗”这种表述,我就觉得这都不像一个专业人士。然后就买了李正元全书,当时我完全就是想换点新题做,但是当我刷李正元全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

之前做李永乐的书还感觉有点商业化,就是说,有一些题都是哗众取宠的感觉,完全是为了难而难,尤其是高数部分,也可能是因为他主编的线代部分吧。

但是相比之下,李正元的书就给人一种非常学术的感觉,每一道题都不偏怪难,但都能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都是非常基础的方法,但又剖析的非常深刻。并且知识点非常成体系,尤其是线代部分,看完之后就有一种“万法归一”的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看的时候让人感觉醍醐灌顶甚至拍案叫绝,每一天都在吸收精华的感觉,非常享受。我在书的很多页都写满了“卧槽!牛逼!”。

我当时就是这样从头到尾做了一遍,一题一题做,然后每个章节的课后习题我也都做了,感觉题目的质量都很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刷了一遍后,又买了李正元的历年真题,重新做了一遍,李正元真题对题目的讲解非常深刻,甚至出现一题四五解的情况,感觉确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高度。

最后到12月,临近考试,我又随便买了点模拟题,两天一套,就是拿来保持手感、查漏补缺的。但是我还会穿插着经常去重做真题里做错过的题目。

这里要提醒大家,真题一定要重视,并且要反复刷,这个反复并不是说一道题一道题地反复,我觉得很简单、思路直接的题目,做一遍就行了,主要是第一遍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引起重视,这一点也让我直接在考试中受益。

比如04年数学一大题第19题,多元隐函数求极值,我当时第一遍做的时候,突然有点懵,感觉无从下手,后来我就反复做,对这道题印象很深刻。



上了考场,17年那年考研数学一有一道大题,可以说几乎是原题呈现,只不过两元改成了一元。我当时就特别高兴,直接就把这道题做了。



因为做的比较快,最后时间充足,我竟然把18题的证明题也拿下了,全部做完并且检查了一遍,最后还剩半个小时时间,但是唯独遗憾的是,大题第一题二阶求导忘记代入数值,刚走出考场我就突然想起来了,但为时已晚,最后扣了3分,考了147(不然人生第一次数学大考满分就要诞生了!)。

上面是我一战和二战数学部分的备考经历,下面我再结合我的经验以及现在的认知,给大家规划一个全流程的备考方案。

(三)数学备考计划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想大家也对数学的复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不让大家跑偏,我再细致地给大家制定一个数学备考计划,大家尽可能地去落实到位就行了。

先写在前面,我的方法全部是自学,需要买的东西包括:教材(高数、概统和线代)、全书(李正元全书)、真题(李正元历年真题)以及李正元全真模拟400题和最后冲刺135以及其它模拟题,300元基本搞定。不用报任何考研培训机构的课程。

1、打基础阶段(大三下到暑假)

先给大家推荐一下教材。高数选同济第七版,概统选浙大第四版,这两套书都是我当年用的教材,比较好的一点是课后习题也很详细。然后线代推荐同济第六版,据说更好一些。我当年用的是清华的32开小黄皮书,比较晦涩,不推荐大家使用。



我已经强调了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考140+,就一定要过一遍教材。然后这里就出现问题了,很多人都会说,不要看教材,自己看教材啃不动、没有重点等等,给你找出一大堆理由劝退你,然后同时祭出培训机构的视频课,理由是简单易懂,并且有划重点。

我都笑了,最基础的东西难道不是教材吗?如果你基础差到连教材都看不懂,那难道不是更说明你需要看教材了吗?

如果你真的基础很差,比如很多跨考的同学,大学甚至都没学过数学,那自己啃教材确实有些艰难,但这不是你放弃看教材的理由,更不是你报任何考研培训机构的课程、看他们的视频课的理由,除非你准备好了考80分。一是培训机构的视频课信息少且散乱不成体系;你觉得能听懂,那是因为本身就是挑了一小撮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讲,再让你听不明白还怎么好好割你韭菜。二是因为辅导机构老师水平堪忧;说群魔乱舞都不为过,具体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在知乎上查,一般规律是名气越大的营销做的越好,水平反而越差。你们可以自己去体会,傻乎乎的人家送钱不要紧,要命的是最后还会耽误自己一年的时间。

但是教材不容易把握重点、自己啃难度过大的问题确实存在,该如何解决呢?

我建议大家看教材的时候结合两样东西,第一,考研数学大纲。这个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搜到,大纲里对每一个考点、考察程度都做了说明,这将是你看教材的唯一路标。第二,网络公开课。我很不解,网上那么多名校的视频课,讲课的都是教授、院士级别的泰山北斗,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去给培训机构交智商税?韭菜的自我修养?

我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b站上的视频课。高数部分,推荐上海交大的乐经良老师的公开课(b站搜“高等数学 乐经良”),总171课时,涵盖了所有高数部分的内容。概统部分,推荐中科大公开课(b站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缪柏其”),总33课时,到假设检验那一章。线代部分,推荐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席南华院士的课程(b站搜“线性代数 席南华”),118课时,水平极高。

推荐大家学习的时候,先看大纲,比如说某一节,在教材上明确是哪部分内容,然后开始看教材的那一节,尽可能地自己先过一遍,尽可能主动思考,然后再结合视频课过一遍。我建议例题大家都做一下,对于课后习题,不需要全做,太花时间,如果觉得自己哪一部分理解的不够透彻,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做一下,主要还是为了加深理解,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三个月以上,所以从大三下开始比较合适,当然也不建议过早,没有必要。

2、搭建知识体系阶段(暑假~国庆前)

刷完了教材,就开始做全书。在这里我只推荐一本,就是李正元的全书,这本书每一章后都有练习题,附带有答案。这本书上文我也说了,是我一战刷了李永乐,二战先刷张宇弃了之后,买了李正元,现在来看真是幸运的决定。自此之后所有问我考研数学备考经验的人,我都会强烈安利李正元。

当然我也说过了,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基础有要求(刷过教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你没有先要通过教材搭建初步的知识体系,那么你看这本书可能会比较难受,因为前后知识点穿插融合的比较多,尤其是高数和线代部分,我觉得李永乐的线代也比不了。如果你刷过了教材,看这本书就是享受了。



全书从头到尾,一章一章地做,一题一题地看,建议先自己思考,多动笔,自己做一遍至少也要有思路,然后看解题过程。给的例题都非常经典,没有一道题多余的。然后建议课后习题也做一下,习题质量也很高。

看全书的时候,碰到好题难题一定要做上标记,便于后续的复习。也要经常性地翻看教材,尤其是对于一些定义、性质模糊不清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教材。不需要去追求偏怪难题,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多加练习即可。

3、查漏补缺阶段(国庆~11月底)

全书做完一边后,再开始做真题。推荐大家使用李正元历年真题集。前边是整套卷子,后边是把真题里的每一道题都按照全书顺序汇总到章节里的那种,我建议先做后边这个,每天一节,碰到不会的地方就去查全书、教材。并且每一节开始做之前,先回顾一下全书上对应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和解题方法。



做完这一遍真题,再开始做第二遍全书,同时开始做李正元最后冲刺135,建议复习一章全书,做一章冲刺135,都是按章节来的。这一遍做全书的时候,可以对第一遍标记的错题难题,做进一步标记,方便第三遍复习。做完这一边全书和135,再做一遍真题,这次按套做即可,对于做错的题重点标记。



4、冲刺阶段(12月)

进入12月份,就可以开始做模拟题了。对于模拟题阶段,我觉得多做点题总是好的,两个目的,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和保持手感。

所以我推荐三家,合工大五套卷、李林四套卷和李正元全真模拟400题(网传有几个错误答案),每天上午8:30~11:30,两天一套即可。同时开始第三遍全书,对于每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和错题要反复看,然后对于真题里的错题更要不耐其烦地看,简单题一遍过即可。

关于考试时候的做题顺序,我是这样安排的,拿到卷子先把选择填空做完,正常用时40分钟,然后再开始做高数部分的前三题,第四第五题可以瞄一眼,如果有思路可以直接做,没有思路就先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四道题做了,最后再回来做这两道题。

因为17年数学考得简单,我完全是按照顺序做的,提前一个小时就全部做完了,并且又检查了一遍,最后就有个瑕疵扣了三分。

以上就是数学一备考的全部内容,数二数三也可参考。

(四)写在最后

考研数学是考研的重中之重,也是拉分的科目,你说难不难,当然很难,并且知识量很大。但是,这或许就是这场考试的意义所在:筛选出真正有自制力和执行力,真正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出来。尤其是想考名校的同学,更要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学习,没有真功夫,难破名校门。祝大家能够梦想成真,去往理想中的殿堂。

如果我的经历和建议对大家有用,请不吝点赞,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看到就会回复。

最后再推荐一个我写的关于考研英语备考的经历,也是走了很多弯路,甚至比数学都多,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

考研英语如何考到 80 分? - 暖男智博的回答 - 知乎

考上心目中的研究生要付出多大努力? - 暖男智博的回答 - 知乎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TOP 5 精选

       



回到顶部   回上一级
写文章

最新资讯




直播笔记


热点话题


精品论文


有你的鼓励
ShoelessCai 将更努力





文档免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