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铯光泵磁力仪(Battersby, 2019)
博世汽车电子事业部的半导体组执行副总裁 Jens Fabrowsky表示:“量子技术在数据处理和传感器方面不断突破原有技术壁垒,使一切成为可能。而我们的目标则是加大量子效应广泛的实际效益,将其运用到各个方面,包括碳中和动力总成系统的研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数年来,博世针对量子传感技术开展了全面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现在,我们希望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发展未来商业模式。”
Katrin Kobe博士将担任该初创团队的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行业经验超过25年。“在博世,科技研究是重中之重,”她表示,“作为一家在量子技术方面拥有广泛同盟和专业知识的全球性企业,博世抓住机遇,在当下敏捷的创业环境中进军这一富有前景的新领域。”她还计划将部门人员增加到20多人(博世咨询,2022)。

Katrin Kobe博士将担任初创团队的首席执行官
近年,人们发现量子相干、量子纠缠、量子统计等特性可实现高精度测量。基本原理是,在外界环境(诸如电磁场、温度、压力等)与电子、光子、声子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改变这些粒子的量子状态,通过测出这些状态的变化,推断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高灵敏度的测量,称作量子传感。
从目前已经商业化的产品来看,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量子传感器,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利用量子效应、根据相应量子算法设计的、用于执行变换功能的物理装置。
二是某些变换元件。为了满足对被测量进行变换,某些部分细微到必须考虑其量子效应的变换元件。
用更通俗易懂的言语来说明量子传感器,即根据量子力学规律、利用量子效应设计的、用于执行对系统被测量进行变换的物理装置。其敏感元件基于量子效应原理,因此“量子传感”一词应运而生(袅袅,2020)。
以量子雷达技术为例。量子雷达用到量子纠缠,物理学家 SethLloyd 的方案,将一系列纠缠光子进行碰撞,其中一半从某物体上弹回来,将返回的光子与被阻挡的光子进行比较,进而区分被撞物体的特性。该方案起初用于区分最初发出的辐射和强噪声源,以发现隐形战斗机这类雷达难以捕捉的物体,于此同时,方案还有助于隐藏雷达操作员(王中兴,2020)。
非军事领域,量子化也无处不在,大到行星,小到细胞,甚至是人类的意识都是可以量子化的,而且量子态具有独特的精度。因此,量子传感器为检测物理场的微小变化开辟了新途径,足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脚下的世界,或更深入地洞察人体自身(Battersby,2019)。
2019年,Battersby 在PNAS上发表文章,探讨了量子传感于各行业应用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该领域的共同结论,是该技术正从重型的、昂贵的转向轻盈的、低成本的,量子传感正在向实用化发展。以磁场和重力传感技术为例,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紧凑型低功率激光器,用于保存冷原子的大型真空系统与磁阱(用电流向相反的或者正交的线圈组成,通过人为设置磁场分布,使得原子聚集在预设的地点),目前可做到芯片级器件,以便于研究人员更加方便控制量子态,进而观察其随环境影响情况。
量子传感器依据其工作机理划分为三类:量子效应类(I类)、量子相干类(II类)、量子纠缠类(III类)。
据称,量子传感有望实现比当下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精确近1000倍的测量,可以替代现有的脑电图(EEG)与核磁共振(MRI),这些观测方式限制在于,诸如观测颗粒度只能到秒级、数据噪声大、昂贵。然而,与人类大脑有关的疾病,例如阿尔海默茨病、儿童癫痫等,需要更加精细的扫描,主要是磁力计量(即III类)的量子传感器应用(王中兴,2020)。
国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定制先进悬架设计的光学位移传感器, 研发了新型量子重力MEMS芯片(Tang et al.,2019)。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量子传感器具有非破坏性、实时性、高灵敏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等优势。其中,非破坏性指的是,测量的同时不破坏被测量环境。由于传感器本身是“测量”职能,其属性决定了应用必然是广泛的,兴许是一种对信息处理方式的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ROHM-会员(2020),量子传感器的优势,ROHM技术社区,2020.
[2] 王中兴(2020),PNAS:利用量子传感器探测从地壳到人脑的未知领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
[3] 知乎-少司命(2018),Quantum sensing(量子传感): sensors,知乎,2018.
[4] 袅袅(2020),一文读懂量子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传感器专家网,2020.
[5] 知乎-杯子猫先森(2021),多普勒冷却与磁光阱(MOT)实验方法简介,知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