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2024第2辑 对经济设计中的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这本书在当当网上有售,
点击购买。
这篇文章数据少了些,通篇都是个人观点。那么,笔者就以 Bullet Point 的形式整理。
通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 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社会互动
- 关注资源公平理论
- 哲学更好吗?
- 为何要大惊小怪?
- 用什么策略建模?
- 博弈中的权力和地位
- 典型化事实和模型的易处理性
- 一个开创性的例子
- 结论
1.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社会互动
关于社会互动的类似研究,涵盖经济学、博弈论,有如下文献。这些都非常具有启发和影响。
- 对策论的互动
- 简单博弈中的权力度量(Felsenthhal and Machover,1998)
- 模仿效应(Durlauf, 2001)、寻求地位的分析(Frank, 1985)
- 对网络结构的研究(Jackson,2008)
- 身份问题的考虑(Akerlof and Kranton, 2000)
对主观幸福影响因素实证,就业和婚姻状况、职业声望、社区生活质量,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Layard, 2005)。
2.关注资源的公平理论
社会选择、公平分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互动。例如,消费者模型,包括消费者偏好和普通商品;又如,公平分配模型,侧重资源配置,将资源分成私人品或者公共品,可分割品或者不可分割品,涉及或者不涉及生产。然而,没有直接考虑社会互动影响。
3.哲学更好吗?
Ronald Dworkin, 2000 提出资源平等理论,在假想的保险市场得到验证。假设个人会因不可投保的风险购买保险。John Rawls, 1971 将基本自由放在正义原则的首位。Michael 1983 研究的是某些被分配的“物品”,权力就是其中之一。
Elizabeth Anderson, 1999、Samuel Scheffler, 2005 从尊重每个社会成员基本尊严和平等的社会关系角度阐述他们的理论。
4.为何要大惊小怪?
针对女性、工人、有色族裔的长期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不仅仅是资源分配问题,而且也可能是地位和承认的问题,控制和赋权问题。尴尬的是,我们核心的理论很少具体谈到这些长期不公平,也很少有人讨论如何解决这些不公平。一些公平分配的理论模型完全可以从功能方面而非物品方面诠释。
这正是因为如果没有了公平分配模型中显示的经济结构,人们就无法表达公平的关键概念,比如平均主义 egalitarian equivalence,下限 lower bounds,以及团结诉求 solidarity requirement。想要为涉及尊严、控制、权力、地位、承认等方面的伦理观念建立具体的模型结构,似乎最应当模仿以社会秩序或分配规则为研究角度的类似模型。
5.用什么策略建模?
社会互动模型,通常集中在一个行动变量上,在行为人的效用引入社会比较项,这会导致内生因果链条(endogenous loop,进而产生出有趣乘数效应,或囚徒困境情境。
消费者选择模型,似乎是个不可能的方向。每个人在特定网络结构中与他人互动,定义了怎么互动,和谁互动。事实上,在此之上还可以加一个博弈层次,这个层次中的博弈成员,其身份是内生的。换言之,博弈者可以被接收、被驱逐,可以受欢迎、讨人厌。
6.博弈中的权力和地位
这部分内容做的工作不多。一个原因是权力能以界定和衡量,随着角色而改变。例如,作为员工的权力,和作为领导层的权力就不一样。考虑一定程度权力之外,地位(更多用名声、包容、承认)可以由两种形式体现,要么是允许或阻止加入某些活动,要么是在某些活动中获得成功。
7.典型化事实和模型的易处理性
很多时候,难以真正找到抽象模型。这时候,简单地将个人投入,与互动后得到结果在同一个维度联系起来。
8.一个开创性的例子
如果那些不符合条件者能够以下不那么高昂的代价,伪装成符合条件者,接踵而至的是社会政策失效。对于符合条件的人,被怀疑为不符合条件的是不可接受的。某种均衡状态,即被怀疑资质而无法合作,符合条件者不愿意拿社会福利,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受到政策失败的危害。使得有条件的政策不可行。
另一个副作用是监督带来的成本和延误。胡普卡奥、马尼凯的研究,人们对社会互动性质的关系,会产生实质后果。很多研究表明,社会互动质量不好的企业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信任、信息流不足、员工动力不足、员工动力减弱等原因造成。
9.结论
社会关系是否在未来会更加重要?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同时从理论、实证两个角度入手,研究这个变量的作用总是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