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刘总的书的时候,还没有写前言。和农行的争执说了很多年,花姐《沟通的方法》中说到沟通一定要趁早,我也由于农行这问题,我脑袋卡在哪里?我知道是非理性,但是任何非理性都有背后深层次原因,是非常好的理解自己,理解整个游戏规则的机会。
对于农行的事情我这么说,这银行态度很神奇。如果他们认为,对于借款人只需要最后还款日之前提醒一条短信,客户还不出扔一句“您赶紧还上钱就没事了”这样的态度的话。那我这里只说这句话,这就是这家国有银行做信贷的水平和态度。
作为借款人,我也说就公道话,信用很重要,但是,正常人都不会毫无缘由地一味地拿钱出来。连业务都解释不清的,争论没有论点和抓手的,只凭自己是国有银行、能向人民银行送数据 —— 这样的“岗位职能”优势的 —— 那么信访,或者商机,就在这里。我们会继续做好征信方面的学习工作的。
有些同学会好奇,对自己雇主这样是不是态度不对。
那么,我推荐他们去听听我和客服小妹妹的对话吧。其实,那些话没什么纠结的,有点啰嗦。关键在于,我自己有点自满,将自己作为行业内做得还挺好的专业人士,告诉他们,他们的做法不对,应该这么干,那么干。然而,从未想过对方怎么思考这位客户。对吧?说穿了好像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是用雇主这个切入点的,完全可以去听听录音的。
《史上职场风云录》因为知识点在自己理解之外,所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前面 45 章节还没阅读,这几天我会持续更新的。
01 圣人周公的三个标杆
首先说一下刘总这书,我是读了一段时间才理解,是讲历史呢,结合着职场规则讲。历史自觉理解需待时日,那么抽取我认为有用的部分,作出笔记。
周公,姓姬名旦,被誉为圣人。那么,圣贤在何处?作者对其评价,此人于周朝 700 年 梳理三大标杆:
第一,搞得定外乱,摆得平内患。职场的高管,大都需要处理对外的展业,以及对内的管理。例如,大手笔投入竞争市场份额,还要保持财务平衡,投入少了市场地位下降,投入过多又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因此,既要攘外,又要安内。这一卓越标杆可是周公树立的。
这里还识别了,什么叫做二级市场。当多数人预期形势会变差的时候,人们会非理性地选择放弃,例如不敢投资、不敢消费、恐慌性地抛售股票,结果本来经济下行未必板上钉钉,结果众人的一直偏差预期之下,竟然就真的越变越差了。
第二,职业经理人的标杆,要能建功,更要能建制。所谓建功,就是把事情办好;所谓建制,就是把事情长期办好。
作为职场人,要做对以下几件事情。所谓职业,不仅仅是养活自己、养家糊口的某种技能,更不是受雇佣的所从事的某份工作而已。职业是与个人价值相关联的一种身份归属、一种社会价值,它与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社会地位、三观理念都联系在一起,不尊重自己职业的打工人,也很难在社会上和人群中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第三根标杆,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02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大理由
第一,心达而险,意思为通晓世事但是内心险恶。
第二,行辟而怪,意思为行为古怪妄邪,死硬到底,不知悔改。
第三,言伪而辩,讲的都不是好道理,能言善辩,很有说服力。
第四,记丑而博,对社会上所有阴暗面、不好的事情,都特别关注,信息过于博杂。
第五,顺非而泽,传播不道德、不正统的思想。
作者在评价孔子这一举措,是这么写到的“少正卯的所有罪名都是判断其人品和思想的,没有一件确实造成什么后果” —— 换言之,孔子诛杀少正卯还是以对方可能造成伤害,这样的理由。大概只有在周朝,需要建立基本哲学基础的年代,才需要这么干。这种感觉像创业初期,必须对企业文化正本清源,因此会有些必要手段。这种时刻,团队内部成员必须非常澄澈,不可有其他的怀疑之心,才有可能克服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拙见,意即上述推断纯属某种想象,写这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阿里巴巴。写零售的时候,也有提到创始团队当时退出的一员,他们很懂得经营,但是企业撑起几万人的就业,文化就很重要了。Again,还是拙劣的见解。
原文如是。
组织文化一旦强大了、稳固了,哪怕组织的领导者有再大的个人能力,又或者领导者发生了变更,都很难动摇组织的底层。
企业文化大致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产生:
一是企业的创立者或再造者的思想行为模式,在企业不断成功的现实背书下,最终成为企业必须遵循的文化理念。
二是企业在摸索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由外部客户、合作者、投资人、内部管理者,以及员工团队等所有人共同打磨而成。
即便你试图想做些改变,也必须小心行事、缓慢更迭,或者学学董仲舒,在不变的外衣之下,一点点去调整里子。
但是千万不要高调,说什么“提高点效率就不用加班”,“加班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之类的话,你说的不算错,却是对企业文化的公然挑战。试图改变的话,你需要慢慢寻找契机。
过去一段时间,对于华为、阿里还有互联网大厂的加班文化,有些餐饮美容行业的军事化管理文化,还有“黑话文化”、“强制末位淘汰文化”等,都有很多的批评和议论。但是你发现没有,说得最多的往往都是局外人,或是已经离开了那里的人;内部人对本企业文化嗤之以鼻的,多半没有什么好结果,也得不到职场的认可。
原文引用结束。
03 鸡鸣狗盗:认知三种人才
鸡鸣狗盗这个词语,比较贬义,其典故系,孟尝君逃避别国追杀,临时采用门客技能偏颇之人。采用偷盗及诈骗的方式,说服妃嫔,说服秦昭王不杀孟尝君。
其实这故事阅读完之后,我唯一的感想是,孟尝君这人还真牛。理由不详,反正就是一种感觉吧。
作者刘捷评价,人才都不是在统一标准和规格下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平民逆袭的故事:某人靠着一番演说,或者盛名之下被引见到大王驾前,一下子就被授予了重要职位,甚至拜将封侯。
中国历史上一直到了东汉,才有了地方察举和公府征辟的人仕制度,科举制更是隋唐之后才出现。
所谓人才有三种:
第一,专才。有某一项技艺或能力到达较高的水准,或者武功高强万人敌,或者箭法如神百步穿杨,或者口才伶俐讨人喜欢。即便是坑蒙拐骗之术,也有用武之地。
第二,达才。善于学习,博闻强记,通达世事,知人善任,对多种局面和不同的知识技能都有所涉猎或了解,尤其是在面对混乱局面的时候能找到关键节点并作出准确判断,在日常状态下又能捋清条理、举重若轻。
第三,异才。顾名思义,即能为人所不能为,想人所不能想,创意无限。这类人才可能在按部就班的环境里,异才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作者写到,谁觉得自己是天才,先自我检验。如果你现在正在干的事情,能不能做到最好的 10%,能不能成为最快上手的 10%。即便我们不是很严格地依照纲领,即便你没有任何天赋,即便为了生存,你也必须在一件事情上持续地投入,用时间来换空间。
有才之后,记住,还得找到“被看见”的机会。
不断建设,提升自己的格,要么加深专业,要么加宽延展,或者提高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格局,总之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而不是泯然众人矣。
04 智瑶的战略与权威
智瑶,31岁任晋国君主,当时六卿即智、赵、韩、魏、范、中行。
智瑶的战场智力体现在,当年攻打赵氏地盘,两年未果。智瑶战场智慧乍现,用水攻法淹你晋阳城。具体做法,即挖开堤坝将汾水河引入晋阳城。
古时候政治,司空见惯事件,无非拉拢这个,排挤那个,过段时间再自己被打,或者被下毒。要是这类政治手腕长期实施,是不是理想状态很能一家独大?
作者关于管理的权威构建,有四点意见。
05 西门豹组织女巫事件:当断则断
第一,河神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其实反应了西门豹的专业素质,当断则断。作者观点,这与此前此人从军经历有关。
第二,领导人要懂得克服下属的阵痛,带大家度过困难,再回国来享受付出的喜悦。
第三,切记,忌讳 sit back,一定要积极发言。
原文摘抄:
《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滑稽”,意即“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午所凝滞”。这个列传里所说,都是思维敏捷、不受常规和世俗牵绊,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最关键的是,求解问题不计较方法。
西门豹除了惩治恶官、神婆,还建立了大型灌溉渠系。说穿了,就是水坝。可以存水,雨量大的时候,不至于溃决,雨量小的时候,可以用以灌溉。
作者观点。基于风险厌恶的基本人性,敢于做出决策的人就少之又少。而只有在开明宽容的企业的环境中才会有较多勇于任事的职业经理人。
仍然是作者观点。独立判断和主动行为是每个职场人能获得个人发展的恒久动力,做对了可以带来职场提升,做错了也只能说明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还不足,而这种不足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变。评注,必须独立判断,并且行为主动。
西门豹:“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意思是,普通群众的思维、眼界都很有限,没什么大格局,他们只能开心地享受成果,不能和其商量未来如何创造。
对于增加出来的工作量,投入极大的时间精力会产生厌烦憎恨的情绪,但是当成绩和结果出现以后,他们会回过去反思对当时决策的态度。也只有在那时,不仅让下属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让下属对领导者的信服和追随得到了强化。
大多数人会犯的错误,职场上不敢发言、不敢出头、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无视他人的眼光和议论,其根源都是内部的不自信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长此以往,会泯然众人,难以脱颖而出。br>
作者提出的两个训练方法。
第一,要求自己在任何场合开口,都必须有新意有创意。必须与众不同,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二,一旦有机会,主动扮演上级领导的助理或助手,和领导沟通的时候,借着请示审阅记录、和回报日程。
06 李悝变法,四个主要事件
李悝变法,四个主要方面。
所谓变化,就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国家改革,不对局部的、部分的政策作改动,不是治理上的小调整,而是观念根本性改变和全方位的变革。
李悝师出孔门,老师是曾申。
李悝变法主要干了四件事。
第一,废止了贵族的特权和世袭的制度;
第二,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建立粮仓制度,调整粮食价格。废除井田、鼓励生产,允许土地买卖,充分激发资产活力。建立粮仓来平抑丰收时期、欠收时期的价格。
第三件事,修订《法经》。
第四,军事改革。立战功之人,可以赏田、可以升官。主张“精简军队,提升装备,加强单兵作战能力”,结果让魏国成为战国早期第一强国。
其变法总之,就是恪守 “公平”。
07 三位武安君,且看人生风云
武安这个封号还有其本身含义,即凭借自己一己之力能够安邦定国的意思。作为臣,这可是极高的殊荣。
第一位武安君名为苏秦,即众所周知的“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苏秦是六国合纵操作人,凭借自己口才说服留个达成合作,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
苏秦有两件事情尚有遗憾。
第一件事情,算是说服六国合作的后遗症。为了说服各国合作,取得信任,难免要将各国强项、困难,坦诚地相告于他国,打开消息面,分析得失、取长补短,才能达成合作。
然而这样的行为,使得苏秦本人难以获得任何一国的信任,即便是曾经认可他的燕国。
第二件事,苏秦与燕文侯夫人(即燕易王的母亲)关系比较亲昵。这样的超乎友情的好感,使得其身在齐国,却莫名对燕国产生好处。齐国朝臣出于妒忌之心,刺杀苏秦。
第二位武安君,军神白起。
人称“”,即不留俘虏活口。其封武安君之后的命运,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将相失和。秦国相国范睢,在诸多问题与白起有分歧,白起不但不顾及范睢想法,甚至连颜面也无所顾忌,显然失去大的支持。另一件事,是关于白起的长平大捷,其反间计奏效,诱骗赵王用赵括替代廉颇。
第二,白起装病,不应秦昭襄王攻打赵国的征召。于是,惹怒君主,赐死。
第三位武安君,赵国的李牧。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排名前二。
秦国买通人诬告李牧,罪名是谋反。赵国第一名将也不那么容易被污蔑,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反间计用多了,还是需要比较关注的。
首先,李牧抵抗匈奴期间,养成自主其事的风格,真正是所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其次,封疆大吏与中央减少通信,很容易惹祸上身。虽然谣言四起,李牧仍不愿意找渠道消弭谣言。一来二去的,在朝堂的支持也少,最终在在赵王心目中产生不得不除的念头。
能够封侯拜相的,能力、功绩出众者,本身也有缺点。然而,不是所有上司都有足够度量,顶多也就是忍耐一时,长久来看,是容易很怀疑李牧立场的。加上沟通交流会议变少之后,李牧本身的效率会提升,在很多人面前会失去存在感。
作者评,李牧虽有将相的本事,但是受到批评、不被人重视的时候,往往难以忍受,不免出现过激言行。因此,职场获得发展、学习、磨练、提高专业能力,都是最基本的功课,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学会倾听,必须乐于沟通,培养同理心,控制自己心理控制口舌之快。
最终,李牧应答赵王不利,过于不拘礼节,遭杀身之祸。
08 屈原,高开低走的仕途
屈原于楚国的地位,类似于晚清的八旗子弟。二十岁忽然获得权力顶峰,以这样的姿态,开启自己的仕途。作者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楚怀王已经即位十年,奠定了振兴出国、一统天下的雄心。屈原在这样的政治抱负下被认为的文武全才。
第二,楚怀王有变法念头,朝政有贵族阻挠,民间没有合适人才。
第三,楚怀王对屈原有特别的信任。例如,“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待国事,以男女之情比喻,不免会受到诟病。
20岁坐到权力顶端,如何稳固,条件有三。
第一,极强的背景和支持。只要背景不倒,支持力度不减,年轻和资历浅,都不成为撼动其地位的理由。
第二,快速给出结果,并且是有效的。年轻人于职场,业绩总是最能说话的。职场上立刻见效的,市场、销售、财务;还有长期战略的,人才队伍培养、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注意要权衡好,变现链条太长,也会只播种种子,而无耐心等到开花结果的那天。
第三,极强的手段、手腕。一旦进入中层,领导力、跨部门沟通能力,为最主要的能力。
关于屈原失宠。
平级上官大夫如是对楚怀王说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意即屈原干事,他们都不知怎么回事。但是每次干成事的时候,屈原都说不是他的功劳。作者这样解读的,或者我们认为,这样说话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即前半句向楚怀王提醒,说屈原可能权力过大;后半句提醒楚怀王,其君主英明,百姓无所感知,百姓觉得都是屈原的功劳。
作者评价,一是屈原一生未能加强与楚怀王的沟通,相互信任递减;二是不具备搞定反对 势力的手段;三是未能快速立功稳固地位。
09 商鞅变法:企业管理 1.0 版本
商鞅变法总结成三点:
第一,依法治国,用的前文所述,李悝的《法经》。
第二,平民可以参军。意味着,立战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可以上战场一事使得兵力大增。
第三,奖励耕地纺织,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第四,推行郡县制。
关于企业管理 1.0,有三大目标:流程化、效率化、规模化。
作者认为,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 2.0。而结合 AI、大数据、与信息共享合作的时代,是 3.0。
原文摘抄。
第一,依法治国。基本上是引进了魏国李悝的《法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连坐。什么是连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有罪,邻居乡里知道有人犯法而不举报就一并处理。
第二,奖励军功。以前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从军,现在是从军就能上战场。
第三,奖励耕地纺织,特别奖励开荒,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商鞅的思想是不喜欢人员和物资流动的,推崇的是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尽全力开荒与耕织,为国家做贡献。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总结:权力要集中,奖励生产和军工,严格管理,重典治理,希望全国上下人人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
作者,总结出 1.0 时代管理科学追求的三大目标:
第一是流程化。有非常完整的一套部门和岗位说明书,以及几乎每个员工都有的工作手册。这与商鞅的都县组织机构、伍什单位、法经以及对步产生活各项行为明晰严格的规定这些做法,本质上非常类似。
第二是效率化。企业之间竞争的最大砝码是对成本的控制,自动化程度、技术革新、管理效率都直接影响着成本。如同商鞅对生产和军功的奖励一样。
第三是规模化。秦统一六国,规模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规模也是抵抗风险的重要手段,船越大越平稳。
正如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说的,“越是管理良好的大公司,在面对颠覆式创新和破坏性技术革新的时候,越容易遭受惨痛的失败”。
我们当前已经处在管理科学的 2.0 时代,并正在走向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的 3.0 时代。
人性一旦丧失,各种妖乱就会充斥。
首先是要有一群具备独立思想能力、有自我发展目标、有职业感、把工作当成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不是单纯雇用与被雇用关系的员工。
10 司马错:战略能力,往往会在职场被低估
秦灭六国重臣,司马错。此人打仗有天赋,还愿意分享信息。
司马错原话:“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疆(就是‘强’字)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意思是,要想称王天下,一定要开拓疆土、富足民众、广施恩德,这三件事都具备才行。
秦惠文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观点,决定先灭秦国。……司马错顺手还把苴侯、巴国给一起处理了。吞并巴国的战略意义。
原文。
函谷关这一出口战胜了也无法展开兵力,而每次一旦战败,都城就告急,形势立马岌岌可危。军功奖励,包括分发田地、免赋税等政策,兑现起来越来越难,吞并巴蜀以后均迎刃而解。
如何体现战略?
作者提出的职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培养专业技能,积人脉,提眼界。
第二,中层,管理沟通 、领导力、全局观。
第三,高管序列。需要具备战略思维。
职业经理人如何脱颖而出?
第一,与众不同的执行能力。
第二,参谋能力。
所谓的战略眼光,就是在事发之前的一两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已经在为应对趋势变化开始试验和准备,只有这时候,金子发光才能看得见。
所谓的全局思考,即将自我视角换成市场和用户的视野去反向思考,多去学习行业分析和宏观经济解读,你的战略思维素养就会一点点培养起来。
11 范增:独木不成林
范增出身于安徽巢湖附近,隶属于楚国,效力于项羽集团。职位军师,称呼“亚夫”。
范增的立场是三番两次劝项羽把刘邦除掉。项羽虽然非常重视范增的意见,鸿门宴上放走的刘邦的还是项羽。项羽绝不是默认、犹豫,而是坚决制止了这场谋杀,否则以范增之能,有一百种方式让刘邦不跑出这四十里地。
范增从出山(就职)到身故,前后不过 5 年,其间辅佐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时伟业。
作者评价范增为“独木”。
第一,交流代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范增意外,团队其他成员层次不一,年龄不一。范增年事已高,建言献策时候必然受制于沟通方法。
第二,一人难成事,成事需团队。由于独木才更容易被风摧之,刘邦果断使用反间计,无非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我们知道最高端的劝谏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
“能与自己配合、合作以及交易的人越多,自己能搞定的事情就越多,工作质量也越好。”
职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约莫是这样的感觉:这人不好惹,也没必要惹。
“项羽案例清楚地让我们看到:没有团队、没有企业文化和职场生态,这样的企业能有什么前途!”
12 刘邦开国团队:老乡见老乡
为了和刘邦作对比,项羽这出生继续了解一下。项羽出生楚国军事世家,名将项燕的孙子。拥立楚怀王,能力才干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创业初期,刘邦手下只有一些农民和服刑犯罪分子,所谓团队妥妥是一群草根。而刘邦本人也是文不成、武不就,人品还不咋样。”
所谓的老乡帮,即当时与刘邦一起开国的一群人,都是老乡,好处在哪?
第一,老乡的特质是忠诚度高。高祖去世后,吕后掌权的时代,曹参、周勃、陈平依然于刘家忠心耿耿。
第二,目标统一。包括韩信,这帮人都是过往职位地位,机会很少的人。然其志向远大,有人赏识,自然不轻易易主。
第三,互相信任。曹参继位丞相,摆明态度不折腾。“萧规曹随”由此而来。
忠诚、共同理想和相互信任,是刘邦集团成功的底层建筑。
作者由项刘征战的故事,推导出所谓竞争问题,都是职场基层的工作;一旦升职到中层,更多还是考虑合作。那么问题来了,和谁共生?
一是信服自己,愿意追随自己的下属。
二是三观一致、互通有无、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的同僚。无论业绩提高的压力,还是谁遇到困难棘手的问题,都能合作抱团。
三是彼此都着眼于长远、相互能提供价值并且遵守交易规则的商业伙伴。
四是值得跟随的领导、前辈。有学识和能力,有人脉和资源,以及最重要的 —— 有好人品。你在职场上付出对他的成功肯定有价值,而他也会看见,并且给予公平的回馈。
通讯录和朋友列表,有没有三五个铁杆下属?有没有三五个默契同僚?有没有十来个彼此认可的商业伙伴?有没有两三个你愿意追随他而认可你的领导和前辈?
13 主父偃:世袭,还是尽量避免
封建其实是一种管理手段。因为那些小的皇子王孙拿到封地之后,自由民可以自行开发,而这些管封地的收租金即可 —— 自觉类似于一种带有争抢性质的、政治相关的经济手段。
周王朝的存活时间是 790 年。
刘邦一立国,封了七个异姓王: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大多为重兵在手的实力派或者地方豪强。这些异姓氏功臣,可被封侯、可被封地,拿着俸禄和田产收益,但必须保持侯爷本人留在京城 —— 主要建言献策一起理政。
主父偃,出身贫寒,曾推行“推恩令”而名及一时。到达长安,汉武帝刘彻与他一席交谈,大为赞赏,一年之内官升四级,成为天子近臣。
推恩令内容:诸侯王国只能由嫡长子承袭全部,现允许次子甚至庶子可以继承一部分土地。类似于某种附加条款,其子可多人参与分配,并且没有特别功劳的话,到子女那一代就自动降一个等级。
司马迁如此评价: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诛身败,士争言其恶。
作者评价,职场不是学习主父偃,出个推恩令。而是学习体会激励政策与战略目标及人性关系。
如何应对年终奖?
作者意见:第一,全年集中于一个时间发放,现在改良了,开始发放季度奖金、半年奖金。第二,每个员工都有一年时间,形成对年末自己表现的预期,无论上级、平级、下属,都会不断调整预期。预期向好不断投入,预期不足则不断离场。
至于考核奖金,建议各个公司,基于其企业性质开展不同的激励政策。作者提到说,前台和销售部门,采用定量考核。例如,银行的理财代销;而前台则有处理事件这个指标。关于销售提成这个指标,和销售量挂钩绝对是最客观的,但是从企业角度看,还要考虑销售费用是否过高,账期(应收)是否过长,这类体现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
再如,分析师自己拿资源、拿项目的,ShoelessCai 建议,可以采用利益共同体模式。这件事很简单,我作为最大合伙人,项目、资本都我出,这个时候公司的员工就是我的延展,类似于把老板做事的思路复制一下。但是,最大合伙人要求下属对项目进行选择,并与奖金绩效挂个钩。初级分析师选对了,合伙人赚钱,分析师奖金多些;初级分析师选错了,或者监督管理的时候有瑕疵,那么奖金少一些。很多投资人基本工资都是比较一般的,对很多私募更是如此。
其他激励还包括破格提拔、登台演讲、委以重任等,亦或是出外勤、出差配备专车,设备使用权、招待费用、外出培训,也是很好的留人的方式。这些激励,能起到 1 块顶 3 块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把好基础关,就是搞好团队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对于公家用车方面的规范,这类福利,想来只有民营企业(所谓大厂)中享受到了吧。国企只有荣威这类公车,或许,对于员工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可能就得打个问号!
14 陈藩:志向高远,不理房间
推此章之前,想到某老同学,TA 经常早上起床不叠被子。高考的时候,也是 500+ 考到中山大学的分数,最后每天睡 4 个小时,考 SAT 出国读本科了。我一直感叹,哎呀,国外本科的优势,就是足够忙!然而,我本科的时候,怎么就没找到让自己那么忙的事情呢?真是太糟糕了!很有意思的是,罗振宇分享过其同学高考完焚书事件,我自己丢书(或者卖书)前,还会把原来自己干到一半的事情全部做完 —— well,这个习惯也是蛮神奇的,略作分享。
言归正传。
陈藩,即《藤王阁序》中的那句“徐孺下陈藩之榻”的那位陈藩,最高职位担任尚书令。
陈藩,家里世代为官,祖父任河东太守,《后汉书》记载,十五岁时候曾经独自居住修习。当官之后,陈藩一直保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气度,既不迎合皇亲国戚、高官权贵,也不结交宫中宦官和皇帝近臣。汉桓帝时期,担任过尚书令,负责选拔官员。也被贬谪过,担任太守、县令。
陈藩经历的三次争端:
第一,得罪飞扬跋扈的大将军粱冀,结果是被贬为县令。
第二,反对宦官干政,还是反对军团中的首要人物。处分还是被贬官。
第三,试图与窦太后父亲窦武联手清除宦官势力,被诛。
作者梳理了两种人生导向:
第一,不断修炼提高的“过程思维模式”。
第二,用名利来衡量的“结果思维模式”。
后人评价陈藩“以一己之力为汉室续命三十年”,再看只谈功名利禄的,陈藩是不是在九起九落的人生中不断总结,为目标铺平道路。
当然他们很多地方也做得不够好。例如,陈藩一生致力于清楚宦官势力,而窦太后犹豫之际,窦武和陈藩居然也随之停下事业,浪费宝贵时间,丧失行动主动权。其实,作者评价这一句,点评了陈藩在做事业过程中,仍然能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而过程思维就是,终其一生,不断提升。
宋代苏辙评价:“藩一朝老臣,名重天下,而狷狂寡虑,乃与未尝更事者比,几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斯岂孔子所谓贤哉!”
15 诸葛亮:大势不可挡
ShoelessCai 基于作者写的内容作如下总结。
1.《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桥段其实并未发生,三国开始的时候,是曹丕称帝的时候,整个鼎立时期,历时 60 年。
2.三国时期,几乎战乱,远离安定。
3.三顾茅庐,诸葛亮 26 岁。
4.曹丕称帝,诸葛亮 33 岁。
刘备此生唯有限次不听诸葛亮的,兵败夷陵最为甚。我们看看什么原因。
第一,违背联曹抗吴的基本策略,诸葛亮选择不出现在战场。
第二,吴国使用反间计,诸葛姓氏出现于战场,刘备心有余悸,也会拐弯抹角地导致诸葛亮缺席战场。
第三,后方需有人坐镇,当时情形,非诸葛亮莫属。
曹丕称帝后,形式发生三大变化:
第一,大规模的战乱、掠夺、屠杀逐渐减少,三大势力于其割据之地,逐渐恢复生产。
第二,汉王朝宣告正式终结,当时百姓所想,只要不打仗,万事大吉。
第三,名义上的三国鼎立,三分天下。实则是魏 6 吴 2 蜀 1,此划分九州之法。
作者评价,战略失败,即便途径战术的小胜,最后也会失去所有,有时候还会加速失败。
蜀国帮派之分:一是刘邦的老乡帮;二是诸葛亮的荆州团体。
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战略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军事行动所采取的策略是“可以小胜,可以不胜,但绝不能败”。
职场上,适当时候选择交接接力棒是相当重要的职业技能,因为很多时候,看错趋势的结果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承受的。
很多人还容易犯的错误:他们把大多数人认为和相信的事情当成趋势,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的想法更多的是误解和被忽悠,要不然就是之前一个趋势已经接近尾声,而在这之后即将会出现方向上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