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
作者:碳中和赛道
这篇是转载文章,我们会做一些辅助链接,帮助伙伴们链接到更加重要的资讯。
Q:谁主办?
A:联合国。
Q:谁来参加?
A:几乎所有国家(近200个)的政府代表团、科学家、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环保团体、企业代表、媒体等等。每年都有上万人参加。
Q:为什么要开?
A:因为科学家们不断警告,人类活动(主要是烧煤、石油、天然气,还有砍伐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全球变暖),这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热浪、暴雨、干旱、飓风)更频繁猛烈、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等等严重后果,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大家觉得这事太重要了,需要所有国家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Q:主要任务是什么?
A:就是让各国代表坐下来谈判:
1、怎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2、怎么适应已经发生和将来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比如修建防洪设施、发展耐旱作物)?
3、发达国家怎么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毕竟很多发展中国家既容易受气候灾害影响,又缺乏资金技术去减排和适应。
4、怎么监督各国履行承诺?
Q:什么是“最核心目标”?
A:最终是想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争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科学证明2°C的后果比1.5°C严重得多)。
Q:首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是什么?
A:1997 年的《京都协议》。史上第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它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强制性减排目标(整体比1990年减少5.2%)。
Q:97 年协议,对中国的限制是什么?
A:虽然没有直接约束中国减排,但它首次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先减排、承担更多责任),这个原则对中国争取合理发展空间很重要。CDM机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技术和资金。
Q:里程碑协议是什么?
A:2015 年的《巴黎协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也具有法律约束力(具体目标由各国自定)。它取代了《京都议定书》。核心目标是将全球平均升温“远低于2°C并努力限制在1.5°C以内”。
Q:《巴黎协定》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A:这是中国做出“双碳”承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国际背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签署并批准了该协定,意味着中国承诺要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巴黎协定》的全球净零目标和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Q:减少煤电、终止化石能源是什么时候?
A:2021 年格拉斯哥 COP,完成《巴黎协定》实施指南书。首次明确在缔约方大会文件中提到逐步减少煤电;逐步终止对化石能源的低效补贴;承诺到2025年加倍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
Q:2023 年 COP 核心内容。
A:会议首次在COP文本中达成共识:呼吁全球各国在能源领域行动起来,为摆脱化石能源铺路。具体表述为:“转变能源系统,在关键十年加速行动,以便在2050年左右达成净零排放;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包括: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推进能源系统转型,努力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两倍、全球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提高一倍;推动…摆脱化石燃料。”
Q:请简述 COP 发展历程。
A:几个关键点如下。
早期(《京都议定书》):主要约束发达国家减排。
转折点(《巴黎协定》):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减排,核心目标是控制升温在2°C/1.5°C以内,提出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净零排放)。这直接推动了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
近期(格拉斯哥COP26、迪拜COP28):不断督促各国提高行动力度(加强NDC),明确能源转型(减煤、减化石能源补贴、提升能效、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以确保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因此,中国的“双碳”承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刻嵌入在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进程和《巴黎协定》确立的全球碳中和目标之中,并在后续COP会议中得到细化和强化的推动。
点击阅读公众号原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