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章

关于“一土学校”暴雷事件的想法
- 2025 -
11/14
15:04
零号员工
发表时间:2025.11.14     作者:Jingyi     来源:ShoelessCai     阅读:87

封面故事:上海青浦某校

最近几件事情绕在我大脑。

一是 2018 年的时候,上海的 LL 聚会没参加。其实,我是有后悔的,因我是偷懒没参加聚会,当然刚进公司,为了在新公司邀点功劳也是原因。我记得,刚入职就圣诞新年,我是新年没有回家,春节呆在工作的城市,没过多久我就能综合别人的代码,还能帮助同事找错。以我当时的工作能力,要做到这些还是有些挑战的,怎么能在短时间之内搞定这些工作呢?工作量到位,因此就没回上海,也没参加 LL 聚会,我会有遗憾。我想说明的是,像 LL 这样的 Workshop 对我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二是当时 LJ 组织众筹的时候,我是想参加来着。但是,“想参加”的念头在脑袋中像字幕穿过我脑袋,但是我没作出行动去执行。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因为事后一定会后悔,但是 at the moment 就是会意识到但是不执行。事实上是很希望和 LL 其他同学一样,帮助这个服务器留存下来。

这两点说明,对于致力于培训方面的教育工作的,我个人是很支持的。

第三点的话,其实,2017 年的时候,我把原来高中接受到的礼仪方面、美育方面的材料,寄送到贵州地区。然后,我们看一些现在的政策。2023 年 11月,法国电影《跳出我天地》中,一个在野地跳芭蕾的矿工家儿子,最终跳进了伦敦皇家芭蕾学校,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力量。现实中也有相似写照——近年来,随着乡村美育发展,很多田埂上的小舞者跳进了专业院校。其实,无论是我捐书也好,还是有小朋友进入到艺术学校也好。对于乡村的艺术教育效果,还是得看这些孩子的毕业去向,以及能为社会从艺术角度贡献的程度。2023 年的时候,是乡村艺术教育 10 周年,因此我们会去行动的时候,发现这件事情人家已经干了一半了。这个事实我们要知道。

第四点,我要说的是,我们看看现在中国的教育。所有工作都一样,有平均水平,也有四分之一分位数以上的水平。如果我们致力于和 TOP 比较,那应该着眼于所有行业的 TOP。关于这些 6 - 12 岁的,会发现完全是 Diverge 的。往左边看,是乡村的留守的小孩子,无止尽的时间冗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他们缺少见识,会使得他们安排时间的时候,就会有浪费的情况。因为,大家都知道交通工具发达了之后一定会发展,然而这些在乡村很难以实现。

例如,在乡村支教的案例中,四川凉山某一乡村小学的学生,她最常做的还是跟同学在奶茶店打游戏,她其实也觉得玩手机挺无聊的,但是除了刷抖音、刷番剧或打游戏,她没有什么别的活动可以参加,手机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些案例是非常有“用见识”拉动的空间的。

正如周其仁教授所说的,“当然农村先天条件不足,居住规模太小,优秀人才互相碰撞的机会小,很难激发其雄心;另外就是见识,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在差异中才能发现问题,如果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差异就不大,潜能就激发不出来,也不会有见识。”

周教授还说到,“比如我们的留学生跟同样的美国学生比较,美国孩子的成绩、尤其是基础训练不见得比我们好,可是到自主选择研究方向、选择研究题目,很多美国学生出乎意料的强,很有想法、很有主见,知道往哪方面走。而我们很多学生手中是十八般兵器,但是不知道怎么使用,希望别人告诉他怎么做,追随别人的指示来行动。如果这种特点变成国家和国家之间科技进步竞争的特点,那问题就大了,我们不能永远跟随别人,必须要把我们的创造力和主见发挥出来。”

也是提出了一种紧急迫切的问题,个人理解,可能是一种渗透到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再如,北京四环某家幼儿园,2016年,四环入选亚太幼教区域组织(ARNEC)“发展中国家本土幼教创新案例集”,是中国惟一入选的社区儿童公益组织。项目的社区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受到高度评价,ARNEC主动上门记录案例。这件事,说明其实 6 - 12 岁的教育,正在步入国际化。

第五点,针对第四点,要认知到最左边的情形。也就是,目前还是存在“走 10 公里上学”的案例,这是 6 - 12 岁教育的最贫困情况。到目前为止,这些案例支撑的观点是,目前情形,别人“如何在禀赋很少的情况下开办学校的”。

第六点,回到精英教育的话题。在商言商来讲,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第一期,吴军盘点过北美及欧洲的各类学校。我以为个人的专业知识作为背景,对吴军老师已经梳理过的文献再次做个总结,个人认为,名校的意义可能是扛过时间考验,其实是纵向维度支撑出来的声誉。事实上,中国历史比较短的学校就是相对人才率要逊色,但是诸如上海财经大学,随着我国经济起飞,抓住发展的红利,也是精英学校、名校的一个议题。本人总结两点,针对质优的、精英的教育创业,一是扛住考验,因为所有名校,历史都是连续的,说出来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二是抓住大部队的红利,不能因是经营,反而忽略市场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嘛?

最后我说一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看到一土学校工资发不出的问题,事实上,这是所有创业都会遇到的。一土学校,十几年前就在一诺的文章里看到她想要致力的事业。因此,这里我就梳理一些我能看到的资料,如果说,还有伙伴能够传播到的话。我希望,提供创始团队更加客观的、认知目前国内教育市场的角度。其实,我之前和 LL 创始人说,教育很难干。本质上来讲,教育不是顺人性的事情,教育实际是用外力去干一些和人的欲望相反的事情。如果教育工作者是雕刻家的话,学生就是天然的石头,你想,“刀”放在学生身上,这学生得多疼?对吧。其实想来,对于学生来讲,教育就是这样的体验。因此,大多数时候,都是用荣誉感或者成就感,去激励学生,使得他们克服那些顺着人性的、很简单的、又会让人变得不好的事情。创业从教育出发,对于很多用户来讲,实则花钱买罪受,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才会购买的。他们获得什么?例如,在社群中“德高望重”的感觉,例如有威信的感觉,例如有更多的确定感 —— 这些是付钱的家长和学生想要获得的。

虚空之后,我们来点实际的。

一是马斯克在收购推特之后,立刻干了件事情,就是把办公室的成本缩减一半,把员工宿舍直接搬进办公室。二是参考抖音创始人投资的世界性大学,4年游历 7 个国家,没有校舍和宿舍。张一鸣的投资,事实上是测试了一种 Campusless 的可能性。最主要,之前聊过一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女孩子,她从高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所这样的 Campusless 的学校,不知道她现在的职业生涯怎么样。而且,同样的南外和麦麸(BTW 我票圈麦麸校友还是有几位的)的 Yi 同学,她也是本科的时候,可以跑过 40 个国家,使得其在本科的时候就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这两个案例,是不是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教育这件事的“空间”的选择。更具体,什么样的学习空间,什么样的学习模式。三是提到我们杭州目前兴起的一批民办的大学,从师资以及入学的学生来看,都是极具竞争力的。个人理解,阿里巴巴创始人马校长设定了一个标准,即用传统的手段和思路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本支撑,虽然我们都知道,办大学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幼儿园。换言之,在办一家经营幼儿园这件事情上,在家长们付钱不会觉得手抖的情况下,能否用创新的手段,把教育这件事情干好。我相信,一诺一直宣传的一土学校,最终是想把教育这件事情干好。笔者就把文章写到这样的程度,并没有非常决绝地说,本人观点一定正确,就是一些看法或者更加通俗地说,用户体验。最后我用施一公老师的观点,作为结尾。

“另一个层面来看,应试教育侧重保证的是公平。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分强调公平会对卓越产生压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教育,所以必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正如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欣欣向荣。从这个角度看,高考应该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给予学校和学生更多自主权,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让一些单科天赋异禀、创造力超强但不适应传统高考制度的学生也能脱颖而出,享受应有的教育机会,从而为社会做出特殊的重要贡献。令人欣慰的是,新高考改革慢慢开始侧重因材施教,将大大助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几年,本人创业也不算特别成功,请读者谨慎使用我们提供的资讯。



参考文献

[1] 财新网(2018),最后的村小|特稿精选,财新网,2018

[2] 范俏佳(2023),农村孩子奢谈梦想 公益机构如何支持乡村教育?,财新网,2023

[3] 黄蕙昭(2023),少子化日本镜鉴:乡村教育的生死考验,财新网,2023

[4] 潘江雪(2017),对话周其仁:实现精准扶贫,教育是最好的投入,财新网,2017

[5] 财新周刊(2021),四环游戏小组的十七年,财新网,2021

[6] 财新周刊(2025),把免费学前教育这件好事办好,2025

[7] 施一公(2023),施一公育人之思,财新网,2023

[8] 任蕙兰(2023),荷风艺术基金会李风:乡村孩子更需要美育,财新网,2023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TOP 5 精选
回到顶部   回上一级
写文章

最新资讯




直播笔记


热点话题


精品论文


有你的鼓励
ShoelessCai 将更努力





文档免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