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1月1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上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预期目标?将努力推进哪些重点工作?在推进“浦东引领区”“三大任务、三大平台”等方面取得哪些实质性进展?本文摘选《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上海确定2023年GDP增长预期为5.5%以上
龚正说,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上海GDP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
龚正介绍,过去五年,上海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万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608.2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7年的1428.4万亿元增加到近3000万亿元。
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4万亿 跨国公司总部增至891家
过去五年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过4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030亿美元左右、比上个五年增长15.8%左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今年要完成投资2150亿元,投向已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海将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推动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13号线东延伸、21号线东延伸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上海示范区线、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沪渝蓉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东段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原水西环线,推进杨树浦、长桥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上海将加快培育发展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
龚正说,上海将着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聚力建设双向开放“三大平台”。精心办好第六届进博会。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全力推进水乡客厅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培育发展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
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4万亿,跨国公司总部增至891家
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超过4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030亿美元左右、比上个五年增长15.8%左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今年要加速这些领域布局,持续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
谈及2023年重点工作,龚正说,要持续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国际经济中心产业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提高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和设计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优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加快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产业补链固链强链,加快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加速布局。
上海将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
围绕2023年重点工作,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他说,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业地标。丰富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消费场景,促进文化体育、交通信息等服务消费,释放综合带动效应。
未来5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要达到12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
龚正说,未来五年,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作用更加凸显。
高水平改革开放走出新路,浦东引领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持续增强,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大幅跃升,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以上,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0家。
城市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着力实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市民持续增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社区长者食堂40个、社区托育托额3200个,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营造无障碍友好环境。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深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全面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建设筹措7.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