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新理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先做到不泼冷水,Yes, and...
研二找工作那会就说了很多很多想法,说到咨询师(就是之前一直提到的 Walden)突然打断了我:你为什么不……?
研二最后几个月,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包括二级市场股票交易、义卖、参加写字比赛云云,其实都是本科生搞的活动。
02 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这是梁宁大神的原话,在说微信和米聊故事的那个 Episode 。
说到参加本科生举办的活动,大概整个研究生班级就我如此积极,然而这些活动带给我的经验还是很多的。
为啥作为已经失去一半“灵气”的研究生会参加本科生的活动呢?
因为我当了两年助教啊!
我以家里经济条件为杠杆申请的助教工作,我们班另一位成绩很好的男生就没申请成功,我觉着可能是经济条件,以及我的家教经历的关系。
做助教期间因为无法自上而下地帮助老师教学(也是因为基础的原因),从以下几点切入:
第一,看懂学生的作业;
第二,设定明确的判定抄袭的标准;
第三,将学生的思路梳理,转达给授课老师,让老师做判断;
第四,处理一些比较简单但是量比较多的工作时候,用到算法。其实吴军老师也说过同样的故事,我当时的脑子里就是“牛顿法”整理试卷;
BTW,我没记错的话,研究生我还是经常通宵的。要么就是复习应考,要么就是批卷子、批作业之类的。
我们探索性数据分析的课就是一位博士(长得有点像刘涛),但是这位助教的工作,就没那么到位,但她可能是非常厉害的博士。
03 在教学的场域里,让学生学懂才是关键指标
如题,如若不然的话,会让学生觉得“你在秀你的知识”,反而削弱学习意愿。
那位助教挺负责的,还预留了答疑时间(我是不答疑的),这也说明可能助教觉得都研究生了,学习必然是自己主动的。
那么,一个“需要老师做更多工作的学生的视角”就是,这位助教阅卷批作业,就很有“秀”的感觉。
如果我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透彻,我会这么处理学生的作业。
第一,所有作业全部空着,不下结论。
第二,向老师申请10分钟,向全班解释我批作业的用意。
第三,我会这么说“某道题大家都这么做,我看全班几乎都这样,因此就没批,别得意啊,没批就是错的!”。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这么这么解,你们那样那样干,违反了定理1、定理2、定理3。这样解释,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04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句话是引用王道考研的话。
在上海经历一些出乎意料的商业行为之后,我也一直这么干。
这样做会使得自己在公司里经常被冷嘲热讽,因为他们无法相信 —— 我很无奈。
我无奈的不是别人不信我,而是这些人居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这么对待。
但是,后来逐渐大家接受了一件事,那就是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 —— 不确定性。
我以前在中欧蹭课(现在也会),有一次溜到李善友的课堂上,觉得各种茅塞顿开。
课程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带有哲理的、描述创业过程的,就是“过河”。
创业像“过河”,你从A点出发想到对岸的B点,B点就在你的正对面。
读书的时候,A-B之间有人走过,但是没桥,学生的任务,是学造桥。
创业的时候,A-B之间没人走过,还更加凶险,你造桥造到一半,发生一件事,可能一段桥就要重造(例如,之前提到的,来了个小朋友,啥都不干,只搞破坏,点击《
每日能力提升 | 小朋友的故事,对你的职场有启发吗?》),还可能事情做到一半,有急流,于是方向再偏一偏……最终到达对岸的时候,是另一个点。
这其中的迂回和不确定,就是创业。
笔者创业至今,对这种不确定的方向锚定,采用的“增人玫瑰,手留余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