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保持冷静的好处诸多
冷静的好处如下:
1. 不会出现诸多事情同时进入脑子的状态,大脑也不会在想到一个 Idea 之后立刻忘记。暂时还没调研过,先认为是不够冷静、情绪过多的时候,冷静一下,适当填补糖分;
2. 鉴于第一点,开展工作会更加有效率;
3. 做事情比较能够专注;
4. 低想象力环境,获取客观信息概率会更大。
5. 糖分多到爆痘痘的话。换种方式保持冷静。
02 Failure is Not A Stigma.
这句话是 2016 年在斯坦福参加 3CForum 的时候, Carol 一直讲的话。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硅谷怎么形成的,如何发展得那么快。那么,我们就学咯,看地形、看分布、看历史、看发展。
讲座内容很充实,重点在于说,硅谷不是建造出来的,是发展出来的。
如果非要总结,或许是以下几个关键词:
充分的研究环境、对金钱的渴望、有特点的商业氛围、一群愿意尝新愿意不断尝试的首批用户。
03 创业线路及战略问题
1. 创业必须全力以赴,要权衡好精力分配。毛泽东同志说,“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2. 是否需要开启新业务、新市场的时候,提出几个问题:第一,现在的业务还可以改得更好吗?第二,我自己作为用户的时候,即便付钱,我也愿意使用吗?
鉴于第一第二点,笔者拿自己在北京做 Airbnb (俗称“二房东”)的经历做案例。当时在北京先运营了东三环的资源,觉得收入不错,于是用二级市场的思路开展了天津的工作。
因为想到这个想法就立刻行动了。
最终结果就是,同时运营两个区域的业务非常耗时耗精力。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在地理上铺开业务,而不是在同一个点把量铺开,会发现自己的经验用不到地方。这样的话,隐性成本急剧增加。
04 如何保证大脑里的想法是靠谱、可控的
笔者梳理出几个点:
1. 对于灵感这件事情,如果是业务相关的,都先尝试。然后做好记录,无论结果怎样,都做个复盘。
2. 做事情过程中情绪很多。有很多方法,例如,强调目标感、或者社交都可以缓解。如果前两者都是有弹性的,那首要任务,是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找到一个合理的“推导路径”。
3. 如果觉得自己某段时间、某个环境下学习做事比较有效率的,如何保证这种状态是可复制、可常态化的呢?笔者目前梳理出的方法,保证状态“有理有据可推导”。
05 为什么电视剧里学不到知识?
1. 剧本是别人的人生。可能会加速生活和人生,但是可能影响质量;
2. 无论是书本还是剧本,情节、理论,是局部适用,全局很可能出乎意外;
3. 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未来情节你都知道了,生活的乐趣来自于哪里?
结论:工作累了 —— 跑步、社交、看书,多睡觉。拒绝看剧。
06 创业合伙,还是谨慎的好
笔者问别人借钱的时候,反复问:你能知道自己的钱是拿来干嘛的吗?你能理解我在做什么吗?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是拒绝过一些钱的。
举个例子,以前有个投资人,姑且这么称呼吧。坦率地说,我对那位有意向投资我的同学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不偏好、也不偏坏。唯一的点在于,那位主动说要投资我的同学,我聊过几句,被我判断为“不一定能承受损失”的类型。
当时,刚刚从创业公司毕业,方向、能力都很未知。那位投资人给了个方向,我回复说“这个方向我实在不知道未来能干什么” —— 就婉拒了。
笔者认为,这个决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一,方向不明确,不是那种未来有 value 的业务;
第二,投资人聊下来成熟度是不太够的,笔者无法评估投资人对于自己的决策是否能有充分的理解;
第三,当时行业也很乱,不是很好的切入时间点。
07 事业主要来自于事情能做好,但是人际关系是你的下限
说回创业公司毕业那会,同事关系比较紧张。这肯定是我的问题,对不对?
毕竟,应该是我自己去关注和运营好事业上的人际关系。这里的关键点就是,看在把事情落实的面子上,想办法说服各个方面的同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几年前就没这种意识。
工作这件事情,首当其冲的是把事情做好,事事有着落,不推诿,主动承担。
其次,维护好同事关系,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
如果能做到上述两点,公司还是对这个员工不能充分认知的话,可能就是管理层的问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