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工作量的缘故,笔者将“每日能力提升”,更改成“能力提升”。未来还是会适当输出一些感想,以及应对自己压力的方法。
01 即便你已经倾尽全力工作,如果疏于复盘,或者疏于与同事沟通 ,经验也会困扰你很久
这种感觉来自于感受到社会强烈情绪之后,自己不断复盘自己的工作经历而得到的 Takeaway。
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隐形的路径。
这个是磁场、诺言提出的,关于如何应对人生的理论,可以在应用商店搜到。
磁场还保留了很多创始人李一诺和颜宁教授的珍贵对话。
坦率地说,当时在创业公司的时候,磁场的一些资料是很鼓舞我的。
国内创业公司和国外还不太一样,最有生产力的那波人,不会和你客客气气喝茶聊天,他们一定要理由、一定要强烈的情绪,换言之,一定要抢。作为一个“书呆子”(姑且这么称呼),当时就觉得工作得有点倦。
然后就会看磁场的一些对话,一些更加宏观的想法,然后再去理解遇到的现象。
我记得一诺和颜宁有一场对话印象很深刻,说是斯坦福的一项研究,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有几个社群,然后 TA 又割裂着 TA 的社群的时候,所有人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会变低。
之前关于工作的复盘,来自于情绪,来自于自己对环境的猜测,很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受到得到启发,就觉着既然复盘,至少得知道自己得在哪个方面做到更好。
因此,复盘目标没找对,或者索性不复盘,而只是一味地干活,也不和环境沟通你在做什么。你自己认为自己是形象A,别人认为你是形象B,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也会影响整体的绩效表现,说得无私一点,就是影响团队出成绩。
02 接受模糊边界的责备,判断明确定义的行为
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一定牵涉好几个部门,各方人士。因此,这时候你说,一件事情是谁的功劳,谁的责任,本身就是很难以界定的。
但是,我们进入职场的时候不是一直被教导“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吗?”,怎么权衡好不断提升自己,和“飞来横锅”呢?
笔者梳理了一下,可以这么界定职场上的责任。
第一,模糊边界的事情,能自己承担的,尽量自己承担。所谓模糊边界的事情,就是那种不是确切行为,可以由现场参与主体主观决定的。例如,参加一场产品讨论会议,结果产品没成功。这时候怎么复盘呢?产品部门、工程部门、甚至是销售部门都觉得是对方没有开诚布公 ,对方信息说少了,对方不主动。这个时候,“是否主动参与会议”是个很模糊界定的事情,这类的责任,主动承担。
第二,反复判断确切的行动。所谓确切的行动,就是切切实实发生的事。这类事情被追责的时候,当事人肯定知道是否曾经发生,但是判断的人、旁观者对待这类指责,必须谨慎。理由也简单,因为万一对这类事情判断错了,这个判断的人会受到的伤害比较大。虽然说不会被追以法律责任,但是会被人判断为“要么没脑子、要么没人品”。这基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