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2023年2月5日晚,辽宁大连,振连路跨海大桥上空烟花璀璨。图:视觉中国
01 适当写作,体会“交浅言深”含义
写作有的时候只是脑子里面事情比较多,没有其他意思。会想到这点,我自己在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也会从情绪出发,别人效率在那里,作为读者我的内心戏那么多,我是时间多吗?对吧?
随着工作增加,知识的增加,对于很多事情,必然是压缩成比较浓缩的语句,有的时候甚至是非常抽象的。笔者看到互联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不要交浅言深”——就不理解。后来能理解,就是有些事情,没到关系,没必要说,说了人家把你当好友要求,你就尴尬了。毕竟你对谁都这么说,对别人还是有社交距离的。
昨天复习得到 CEO 脱不花的意见。作为女企业家吧,脱不花还真是字字珠玑,每一句意见都非常有深意。自觉光看书肯定是达不到这种效果,只是一味地做事,不反思不复盘也是做不到的。自己创业(姑且就这么称呼吧,还没找到合伙人呢)之后,更多情况是任务和消息以某种概率 show up,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不快点把一些 Idea 完成的话,就会再也想不起来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回到脱不花的警世恒言,其中一句“与人相处的标准,不同阶段不一样”,点解颇深 ,与君共勉。
交浅言深的含义,就是在不合适的阶段,说了不合适的话,以至于别人无法在关系上正确“测距”。
一旦交浅言深的话,就得坚持到一定程度。
作为要承载比较悠久文化的国人,肯定想得多,大家想法多嘛。要对标的实践结果就多,喜欢说的也更多,说也行,那就说好了,但是得有深度,得促进其他行业的人打通业务结点,不钻牛角尖,得产生价值。ShoelessCai 观点。
回到 ShoelessCai,或者 Jingyi 本人,是更加喜欢提出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会集中到“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不解决,不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吗,对吧?
02 重新评估人际关系距离,建立“美好记忆库”
我昨天阅读李奕的文章学习到的新技能,
美好记忆库 。
第一点是分析自己和某些社群的小伙伴的“距离”,第二点是基于已经说了很多抽象话的时候怎么办。
有意思的是,5、6 年来想不通的事情,忽然就想通了 —— 我自说自话地缩短了和某些社群的“距离”。
可能对方的体验是,关系距离属于“随意使用测试来获知对方能力”,这样的话,这些伙伴应该属于“测试距离”,对不对?
如果某些伙伴属于“测试距离”,那很多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了。被别人问及是否认识某人的时候,只需回答:“认识,但不熟,而且我主观认为对方可能不太信任我的能力”。给出一些信息较大的句子,有利于提升职场的“靠谱感”。
以上献给所有处于尴尬境地的同学,我坚信,有同样遭遇的不一定是中产。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晦涩的理论,笔者拿自己开刀。
原来没想通“测试距离”这件事的时候,一旦从事压力较大的工作,我一定会采用埋怨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XXX怎么这样,我把你当朋友,你这样对我”。
一旦你理解“测试距离”这件事,即便从事压力较大的工作想起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你也会切换模式,“为什么我又想到这件事了?好像没什么必要啊!”然后就把这段记忆扔垃圾桶里了,因为你的大脑告诉你,这些伙伴属于“测试距离”,你再怎么纠结也是没有用的。
上述情况最糟糕的版本是,“认为自己情感被伤害了”,这多尴尬!因此,每次觉得自己情感被伤害的时候,就复习“测试距离”。这段的最后,给“测试距离”下一个定义吧。
“测试距离”,即对方和你相处之后,认为和你说话及开展工作,都需要做一步“测试”动作的距离。
凡倾向于测试别人的人,必然觉得自己社会地位较高 —— 这个时候领英上什么都没有,也会让人很怀疑,对吧?
因此,感受到这类距离的,别纠结,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努力,出成绩就行。
03 脑子里想法太多,如何确定哪些真的是我的想法?
第一,“三思而后行”总是没错的。这个 Basic Idea 就是,你都想了三遍了,再想十遍的结论也是一样的,干活吧!
第二,依据平时的工作设定底线和原则。之前我从 奶牛Denny 的微信公众号上学到的,琐碎的事情都用底线原则 Pitch,简化决策流程,创业之后决策甚难,分享给伙伴们。
第三,先做一步,别怕倒退。这是 Bunny 给的意见。创业之后发现很多人对于往后退有种矫枉过正的理解。拿做数学题做案例,你做题目,想到解法一,不起作用,这个时候就再审题,看看有没有漏掉的条件,再考虑解法二 —— 这属于亦步亦趋。
想法太多的时候,就是抓住记得住的,做一步,能用就用,不能用废弃。接受中国教育很长很长时间的同学,对于那种扔掉1000个方案,出1个方案的体验,感受比较浅。事实上,创业就是扔掉若干个出一个方案,别害怕、别多想,先做一步再议。
第四,量化你的进步,习得“能量审计”。也是出自李奕的文章(看完自觉会出书,点击查看原文《
能量审计,保护自己的“神”》)。基本想法就是,一步一步量化进步,自动消除 TO-DO-LIST。
我们都说,抓主要矛盾,如果没人推导过内部机制的话,我就这么理解。就是当你量化了进步,每个任务都完成的时候,大脑自动清除 TO-DO-LIST。如若不然,你自己对自己放松警惕,大脑就是不干 —— 焦虑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