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2023年2月15日,北京,伊朗总统莱希到访北京大学,接受北大名誉教授称号。莱希在演讲中表示,伊朗和中国是两个文明古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人民开辟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谋求人类的共同幸福,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图:IC photo
01 身边很多人都给到你意见的时候,怎么办?
以自己实际获知的、感知的信息为主,任何推断的信息、他人告知的信息,基于不同渠道来源,赋予不同可信度。
做决策,无非对自己负责,对身边人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人的财富和能力对应时,才是人们能接受的方式。
“没有了透明性,人们会曲解各种事情,使之符合自身利益,有时甚至会秘密地这样做。”
“在没有真正通过别人的视角看待事物 之前就对别人下判断,会妨碍对他们所处环境的理解,而且这样做很不明智。”
—— 《原则》
02 警戒人际关系中的“非此即彼”
第一则故事是我的好朋友,先不说哪个阶段的。因为很受欢迎,好友的时间经常会拨出时间给到其他人,偶尔会觉得说“自己喜欢的人被占用了”。之后就会告诉自己,这种想法很奇怪,因为好朋友优秀、受欢迎、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自己才会喜欢和好友相处,那其他人也一样的。
如果因为觉得关系好,就觉得要求更多占用好友的时间,不是很扭曲嘛?这是我从友情中获得的,如何与受欢迎的女生相处的模式。
然而,这一点对我的积极意义在于,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我的成就感就会来自于我的工作成果,而不是我的人际交往手段。
第二则故事,是与家人相处。父母年长之后也会思考去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一开始会很抗拒,觉得爱被分出去了,但这种感觉也比较短暂,因为自己没什么理由要求别人一直投入对方的生命在我身上,对吧?
因此,无法充分而客观地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很可能心理发展都存在不健康的情形。
现在自己做业务,会有各种机会与客户、用户、租户、媒体、投资人、潜在同事交涉的场景,时间和精力一定是每天被不同的人要求占用的,所以很难理解情感或者另一半要求“不被占用”的情形。如果有这种情况,更多的是打着情感的旗号,消磨别人的效率,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判断,但是,好像只有这个结论。
第三则故事,疑似“永远都是宇宙中心”。如果笔者和某类人同在一个圈子里,笔者能容忍所有朋友和这类人交涉,但他们可能会要求同一圈子所有好友,放弃与我的交涉权。或者,更有甚者,直接通过各种方式,让好友圈相信他们的说辞。这就是好友圈的“非此即彼”。
如果用上两个模型来套用,我顶多觉得1、2个朋友被抢了,这类人是抢掉你身边所有好友 —— Somehow 还挺有本事的。
03 隐形路径的延伸
昨天写关于 TAX 优化和战略的文章《
能力提升 | 税收和战略那点事儿》,提到了 3C ,姑且称为“游学项目”,该项目第一期还有一个罗德奖学金得主,笔者参与的第二期,还遇到比我小 6岁的已经游历几十个国家的李奕,当时已经是100,000+文章的作者,数万粉丝,麦麸Freshman……各种头衔。然后我就压力很大了,就是自己没点看得见的成就还不敢说自己参加了多少项目、多少workshop。
现在提起,自信更多来自于自己真的在做事情。可能暂时还没被肯定,但是还在做事情,我们也希望更加快速地兑现自己说过的话。而且,收乐财也有必要向大家宣布,我们是基于什么营养开展的业务。
李一诺提到隐形路径,仿佛是回顾自己一生,困难怎么解决,怎么应对困难,类似于对过去自己的行为深刻而仔细地翻查一遍,然后梳理出理由。用现在流行的词“元学习”模式,是复盘和总结。
那么延伸些什么呢?
我今天忽然想到说,当时从北京回上海之后,其实是有不同的人,来“等待”与你谈业务,或者开启新的友情与或者其他什么情感之旅。如果我是个接受不一样结果的人,是一个不谨慎,更喜欢不同的人,我就会接受这种不确定;然而事实证明,笔者似乎更加谨慎,以及目标明确。这个逻辑点非常简单,即对方准备再怎么充分,你们都需要沟通好预期,工作如此,情感更加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开展工作的成本就是,克服这些人对你的固有认知,用你的工作,创造出新的认知。然而,坦率地说,ShoelessCai 并没有鼓励大家这么干,因为我相信,能够这样做出 Blockbuster 是很难的。
以上只是个例子,敦促自己在逼迫自己坚持着完成困难任务的同时,打开一部分脑洞思考“What If”(仍然是有底线的),而不是被困于隐形的路径,或者说,过去。
最后,我贴上百度百科解释: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创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之一,有“全球青年 诺贝尔奖 ”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其评定标准包括学术表现、 个人特质 、 领导能力 、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