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首先,某天忽然脑子里面想起来这个“写在前面”,之后看到其他公众号,就会认为是别人学我的。但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我自己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这个做法,然后学习的时候自己都忘了。这种很“黑”的学习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觉得都是别人在抄袭自己。护城河足够宽的时候,是抄袭不了的,没人抄袭 Lady Gaga,没人抄袭爱因斯坦,对不对?
其次,笔者要说明,互联网金融互助计划是很谨慎的。原来的 CRO 说过,做风险这块是很有争议的,因为你的工作内容本身就是很不好说的,你一公开风险怎么运营,那不是就没办法搞风控了吗? 我们 CRO 认为,中国市场最大的风险,可能不是信用风险,而是欺诈风险。
01 信用借贷必须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这是写在 CFA 和 FRM 的职业道德原则,包括不能随便使用公司的资金,对自己的事业要热爱之类的。
2018 年风云突变的小额信贷市场,是不是符合中国这种不断训练的传统?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你借钱要干嘛?大多数都是搞生产经营,但是搞生产经营是有风险,因此借钱经营风险是高于(可能是远高于)现金经营,毕竟后者还证明了你的经营能力比较强。
说回“职业道路”,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还是有自己的职业使命的。不仅仅是因为从小宣誓要“时刻准备着”,时刻提醒自己“艰苦奋斗”,更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也有可能是我为自己找的理由)“信贷是这个世界上正向的、积极的生产力的杠杆”。换言之,很多事情没有信贷做杠杆支撑,没有金融服务支撑产业发展,那很多事情的效率都会低很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小王已经完成了一项落地的发明,也完成了原型建设,也有客户购买,但是没钱量产。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用自己的钱吗?大多数时候,只有借钱,才能使得生产者在合适的市场契机,完成市场推广。这是信贷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有些国家风险投资比较发达,在中国债务性融资是比较常见的(Jingyi 修正,2025)。
资本应该把钱借给创业者,那些试图通过金钱,来改变生活、改变时代的人。每个时代都需要生产力,而生产力来自于各类人士。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的创业者,借款人就是他们的 Baby,这些公司借钱给到他们的 Baby,就要负责自己把他们带起来。
02 培养用户的理财意识,敦促其创业就业
一个现实,欧洲银行的储蓄账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更高。
想办法挖掘信贷客户,做好合适的引导。例如,开办企业、提供工作、维护工会,不是新的经济体就产生了吗?
笔者是不会想到,有人会没有工作能力的,但是笔者想不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坏人形象制造机”。如果时间拨回几百年前,这是有贵族身份的人的慎独时刻,专有特权——就是特权。到了今天,这种体验就是变着法儿地制造“你是坏人”的场景。
现在人口大、底子薄,全球80亿人口,据悉,饿死的人口不足100万,而整个社会显示的情绪,似乎是40亿处于贫困的节奏。底子薄,薄在哪?我相信是社会财富增长与精神财富不对等,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不公,但是这会在人们都恃强凌弱、欺软怕硬的大社会背景下,更加不公平。
这是个很简单的因果关系,现在干活的人,父母都是60-70年代的,他们的背景决定了教育方式,难道是想改变一整代人,让他们天天处于世界末日的状态吗?如果是的话,那不需要人们开展实际行动,很多人也处于天天世界末日的状态 —— 每个人知识结构不一样。因此,这个思想实验的结论是,某些人是想用武力撬开有知识人的嘴吗?
上述“坏人形象制造机”解释完之后,针对把钱贷给社会工薪层级的,想办法、搞业务,生产力带起来。
03 很多人生活的上升状态超乎“有资本”之人想象
假设别人都是聪明的。
案例-1:基础工作者人群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并且提升其社交能力。平时在公共场合会遇到一些显然的基础工作者,从着装、关心的事物来判断的。他们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去确定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换言之,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正确或者错误是不判断的,但是他们还会学习别人的反应。这件事情的 Takeaway,不是所有人都有观点,很多人发现自己观点不受待见之后,就从众了。
我 2025 年改这个案例,主要是怕得罪人。改的内容就是,现在是不会鼓励他们借钱,因为他们可能并不懂业务。
案例-2:首先,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都是有良知的。其次,小偷成为“贷款机构”的概率是不低的,希望我们的读者充分考虑到这两点。
社会情绪的作用,或者人们真正担忧的,应该是那些边偷盗边放贷的人,因为这样的机构他认知你的方式可能不合适,进而使得贷款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更何况,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不会这么干,对不对?至少我们没见过哪个金融从业者是有案底的吧?
这里要区分,有些人“打压互联网金融”,如果是业内人士,可能这人只是想偷懒,毕竟换工作是人身自由。如果这人是其他行业,就有必要增加自己行业对社会的形象建设。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