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周刊 黄晏浩
时隔五年,科技部再次迎来重组。与2018年加挂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比,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科技部瘦身放权“加帽子”:不再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管理,部分职能和部分直属事业单位一并划出;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其办事机构职责由科技部整体承担
。
同在这五年里,国际形势变幻,“卡脖子”技术横亘,国家对科技发展、创新、独立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共二十大报告要求“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科技部这次重组,明显寄托了更上层达此目标的期待。
”
一是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强,国家投入的资源也更多,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也更高;二是近年来科技前沿的突破和新兴产业革命,对原有的科研范式和科技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挑战,三是中国科技领域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向财新表示,“社会的期望很高,前沿不确定性很高,外部压力很高,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很大。此次调整就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应对这些挑战。
01 水涨船高
多年来,科技部既制定科技政策、负责宏观规划,又管理着大量的科技经费,在或大或小的科研项目中掌握生杀大权。早在2004年,饶毅、鲁白、邹承鲁三名学者就曾在《自然》杂志的“中国之声”增刊上发表文章,对中国科技体制提出意见,建议科技部改为总理科技办公室,主管科技政策和总体协调,具体经费管理交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其他专业部委。
饶毅等人的文章,还专门提到科技管理人员在经费分配上权力过大的问题,”科技部的司局长、处长,甚至一般处员对科技经费分配都有相当大的权力”。
此后十几年间,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国家对科技事业越来越高的关注,科技部掌管的经费数额继续稳步上升。据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下称《报告》),科技部的研发经费从2010年的不到2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2.78亿元,稳居40个中央政府研发经费管理部门第一;科技部管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研发经费在2020年为315.93亿元,排名第二,两者合计占比超过40个部门的50%
。
最主要的原因是总量的变化。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已经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中国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1696.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25.5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3.96%,科技部作为中央主管科技的部门,经费也水涨船高。
另一个原因是2014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将当时近百个“九龙治水”、叠床架屋的项目资金渠道,整并为五大类别的科技项目(专项、基金等),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科技部的“重大专项”经费上升较快,占到科技部经费的主要增量。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涛是《报告》撰写团队的负责人,他向财新解释称”2014年改革之后,国家就加大了科技部研发经费在类别上的变化主要和2014年改革有关,重大专项的经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是放在重大专项,条目下面的”。
02 放权与分权
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科技部“瘦身放权”,其项目和经费管理职权自然也在其中。
根据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科技部的多项职能被划出: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农村科技进步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分别划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职责划入工信部。
此外,2018年机构改革中整合进科技部的国家外国专家局被划入人社部,科技部不再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同时,科技部原本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职责也被划入人社部。
更令人注目的是,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的评审管理。3月7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向大会作说明时表示,重组后的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主要负责指导监督科研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科研成果的评估问效。科技部原本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协调管理、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等职责得到调整。
2014年改革中,包括科技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从“抓具体科研任务”中退场,逐渐将项目的日常管理、资金运用、成果评审、结题验收等具体任务,委托由专业机构执行,并由各个专业机构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5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科技项目的具体管理,由专业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介入项目具体管理。
那次改革诞生的首批七家专业机构中,有四家是直属于科技部的事业单位,分别是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这些事业单位,主要就是管科技项目的。”孙玉涛表示,而科技部此次不再参与具体项目的评审管理,也导致这四家事业单位被分离到其他部委。方案显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划入农业农村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划入国家卫健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划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长期关注中国科技体制,他告诉财新,上述科技部的改革措施有三个亮点:第一是科技部功能的重新定位,尽量让它回到政策制定者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减少游戏参与者的成分;第二是资源的重新配置,科技部分出了一些资源给其他更专业的部委;第三是经费的变化。“科技部以前拥有的庞大经费会缩小。”他说”这也是契合了科技部重新定位的考虑,你不要再去管里头的小事、小钱了。
多名专家向财新表示,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来负责相关行业,会更加专业些。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就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被划入国家卫健委,可能是觉得卫健委在生命医学方面的业务更熟悉、专业性更强,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评项目上“有经验,口碑也比较好”。
采访中也能听到担忧的声音: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等原本就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对于科技部剥离的项目,它们在分配上能否做到公平有效?“随着机构的转移,钱和职能跑到新的部门,是否就比科技部更有效率?这个事情还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李侠说。
李侠更大的顾虑,还是担心改革的力度不及预期。他向财新表示,重大专项仍留在科技部,科技部的经费还有几百亿元的盘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明确继续由科技部管理,其研发经费也有300多亿元,“最多的一份钱它仍然没有放出去”。
孙玉涛提醒说,科技部不负责具体项目的评审和管理,科技经费预算是否会发生变化,还要看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
03 未来的科技部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表示,“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
。
根据方案,重组科技部之后,加强科技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理、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科技评奖等相关职责,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重大专项还留在科技部,预示着一种“抓大放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来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延续了“两弹一星”这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取向,当年安排了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项重大专项。
薛澜认为,对于这样重大的项目,科技部有专门的机构在集中资源和力量,统筹协调管理。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短期内很难有其他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能够替代;另一方面科技部下的各类项目大大小小有很多,所以把一些面向部门的科研项目交出去也是好事,可以集中精力管好重大专项等无法交出去的任务。
瘦身放权之外,科技部最大的变动还是来自顶层。肖捷表示,本次机构改革,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中央科技委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整体承担。
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其中即提到“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二十大后撰写文章《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落实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条就是“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其中写道,“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
。
“其实我们一直在讲统筹协调不够,比如说九龙治水’的问题。”孙玉涛说,包括2014年改革和2018年科技部重组,虽然都有一些调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在科技部,但科技部毕竟是一个部委,面对其他同级部委协调能力有限,“改革之后就不一样,虽然中央科技委的功能放在了科技部,但它是一个中央层面的部门”。
2014年改革中,国务院建立了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科技部牵头。2018年,国务院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李克强任组长,刘鹤任副组长,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王志刚任主任。
李侠对中央科技委期待颇高。他解释说,原先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配置虽高,但不是常设机构;而中央科技委是中央直接领导的委员会,“以前都是几部委联合出台科技政策,以后可能就以中央科技委的名义,不是跟你商量,而是让你执行了”。薛澜也认为,科技部将成为中央科技委的执行机构。
孙玉涛更关注科技预算的情况。他表示,过去各个部门的科技预算,是和财政部沟通,所谓“三上三下”,缺少更高层面上的机构去统筹,比如说今年和科技有关的预算一共多少钱各个部门、各个板块应该是多少,这个统筹协调的职能,未来可能会在中央科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