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章

最新财新周刊|全球竞逐光伏制造
- 2023 -
04/16
06:59
零号员工
发表时间:2023.04.16     作者:财新周刊     来源:财新网     阅读:96

  文|财新周刊 赵煊

  中国占据主导优势的光伏产业链,正迎来全球多股供应力量的互相角力。

  “再过十年,美国希望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协作性的太阳能行业。”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在3月8日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上述目标,彰显美国扶持本土产业链、减少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决心。

  “到了认真对待光伏的时候了。”欧洲光伏行业协会也指出。2022年,因化石燃料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兼具低成本、可持续和供应安全的光伏,成为欧洲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选择。

  全球光伏投资正在不断上升。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数据,2022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达1.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五成。全球光伏投资在其中占比最高,2022年占六成、约7800亿美元,这一比重较上年提升9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升22个百分点。

  在各国向能源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成本优势明显的光伏是电力新增装机的首选品种。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2年,全球加权平均光伏度电成本在40—45美元/兆瓦时;而可再生能源中,陆上和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分别为46美元/兆瓦时和86美元/兆瓦时。

  既是能源转型的战略型产业,又能拉动新增投资,叠加供应链安全的考量,美国、欧洲、印度等地纷纷强力支持本土光伏制造业,对内提供补贴、对外设置贸易限制,通过政策组合拳强力推进。

  新冠疫情和贸易壁垒催生全球化退潮,全球光伏制造业多元化的走向越来越不可阻挡,供应链本地化、近岸化成为大趋势。但中国光伏产业链完整,在制造成本和技术能力方面,国外同行还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赶,海外光伏需求的蓬勃生长,仍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中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庞大,产品五成以上出口海外市场,在声势浩大的“美国制造”“欧洲制造”“印度制造”浪潮中,“中国制造”如何继续保持产业竞争力并进行全球化布局,成为新挑战。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随着美国、印度等市场新政策的实施,到2027年,中国在全球光伏制造中的市占比可能会从目前的90%下降到75%。

  “2012年欧美‘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后,中国光伏企业前往东南亚建厂,开启光伏‘出海1.0时代’;如今,光伏‘出海’走到‘2.0时代’,在土耳其、墨西哥等靠近欧美近岸市场建厂,并到欧美本土建厂将成为新阶段的特点。”一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人士告诉财新。不过,目前海外光伏制造的政策持续性、稳定性尚待观察。

美国扩产热潮

  美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统计,自2022年8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颁布以来,已带来一连串的本土新产能建设计划,包括47吉瓦的组件、超过16吉瓦的电池片、超过16吉瓦的硅锭和硅片。这意味着仅仅半年内,美国本土组件新增产能建设计划已达现有产能的5倍——2022年美国组件产能仅9吉瓦。

  美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上述投资仅是开始,未来几年预计将有更多新的大规模美国光伏制造业上线。

  《通胀削减法案》承诺,未来十年动用近4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削减碳排放。该法案对光伏供、需两侧提供了一系列税收抵免及补贴措施。直接刺激新建产能的政策是,供应端对美国本土光伏产品提供直接补贴,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有效期为2022年至2029年,此后每年递减25%,2033年退出。

  其中,组件补贴额度最高,达到每瓦7美分(约0.48元人民币),这一水平为美国当前组件均价的20%。如果光伏制造商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全产业链在美国生产,可得到每瓦约18美分(约1.24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约为当前美国组件售价的一半。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体光伏装机需求市场。2022年,美、中两国在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中占比分别约为10%、40%。当前美国市场光伏产品约四分之三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不仅市场需求量大,美国也是光伏产品的高利润市场。目前,美国组件价格比国际市场每瓦高出约10美分左右,溢价约二至六成。广阔的市场、更高的售价、丰厚的补贴,多层因素使得在美国生产光伏组件具备吸引力。

  目前来看,美国新建光伏产能主要来自本土企业和部分亚洲、欧洲制造商。其中,韩国光伏制造商韩华(Hanwha QCELLS)在美已建、拟建产能已位列全美第二,达到8.4吉瓦;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布局产能10.6吉瓦,排名第一。

  2023年1月,韩华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立完整的光伏供应链,计划生产3.3吉瓦的硅棒、硅片、光伏电池以及光伏组件等一系列产品,预计于2024年底开始投产。韩华集团旗下的Hanwha Solutions公司还在2022年4月成为挪威多晶硅生产商REC Silicon公司的最大股东,REC Silicon预计将在2023年重启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多晶硅生产工厂。韩华因此成为惟一一家在美国拥有晶硅全供应链的光伏制造商。

  彭博新能源财经高级分析师江亚俐告诉财新,目前美国新布局的光伏制造产能主要集中在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通胀削减法案》对硅片环节给予的单瓦补贴丰厚,占本环节售价的比重,在产业链中最高,政府欲引导市场向上游硅片环节布局。不过,上游生产较电池片和组件环节难度更大,且前期投资成本高,目前美国光伏上游环节的新布局产能仍然不多,这也使韩华进军上游的投资更显积极。

  韩华还在美国的光伏辅材供应链上扩大投资,将建设美国本土第一家光伏封装胶膜工厂。2023年3月23日,韩华宣布上述投资新动向,工厂位于美国佐治亚州,投资额1.47亿美元,预计2024年6月投产。

  多名分析师告诉财新,即便有补贴吸引,中国光伏企业赴美设厂也十分低调谨慎,主要是担忧政策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对中企赴美投资审查,项目最后能否落地,以及美国各州如何执行税收抵免和补贴政策等,都有待观察和明确。

  近日,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企业隆基绿能( 601012.SH )已有所动作。据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地区经济发展组织3月11日披露,隆基绿能将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计划在俄亥俄州建设一处5吉瓦光伏组件厂,这将是隆基绿能首次进入美国光伏制造市场。该工厂计划于2023年4月开建,2023年底投运,将成为美国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厂之一。

  此前,2023年1月,晶澳科技( 002459.SZ )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投资6000万美元建立2吉瓦的组件制造工厂;3月13日,来自中国浙江的昊能光电公司表示,将通过美国子公司向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奥兰治堡投资3300万美元,建设1吉瓦组件工厂。

  美国在光伏主辅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仍存在缺口。标普全球(S&P Global)首席分析师胡丹告诉财新,美国本土组件制造发展瓶颈在于产业链配套不齐全,组件组装需要的光伏玻璃、封装胶膜等辅料本土产能不足,仍需进口。

  美国光伏行业协会透露,美国目前虽然有能力生产多晶硅、钢铁、铝、支架等关键材料,但太阳能供应链依然有重大不足,例如没有足够能力生产硅锭、硅片,逆变器的产能也有限。美国在2022年新增光伏装机20.2吉瓦,同比减少16%,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对光伏产品进口关税限制以及海关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实施涉疆产品禁令,扣押中国企业组件。

  “2023年,美国对华光伏贸易政策在边际放松,但仍是短期松动、长期趋严。”一名光伏行业分析师告诉财新,由于2022年美国光伏产品制裁政策较为严格,进口限制下,美国市场装机增长需求无法被满足,政府也面临清洁能源转型压力。同时,美国海关执法时自由裁量权较大,具有中方背景的光伏产品出口至美国须提供材料自证,出口成本变相增加。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供应链越完整,通行压力越小。

  但江亚俐指出,美国的光伏制造业建厂成本比中国要高4倍,投资的长期经济性仍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大顾虑,尤其是中国企业。美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坦承,目前考虑在美建厂的绝大多数制造商都明确表示,只有在税收抵免生效的情况下,他们才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美国制造业投资。



原文链接



长按/扫码,有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TOP 5 精选

       



回到顶部   回上一级
写文章

最新资讯




直播笔记


热点话题


精品论文


有你的鼓励
ShoelessCai 将更努力





文档免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