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入手罗振宇《阅读的方法》,深觉信息量极大,此前又有学弟介绍强迫自己提升效率的方法。此书入手之后阅读 2 日有余,现作文一篇,记录自身所感所闻所获。不才,读者取所需即可。
这不是一篇读后感,这是书中原文摘抄。在发表之前,我打算把作者改成作者的名字。
《阅读的方法》读书笔记
追光 闪电划过的夜空
怎样才能拍摄出打斗场面中那狠狠的一拳?教你最简单的一招,效果相当好。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爱德华打出的第一拳就采用了这种简单的技法。
拍摄的时候,摄影机的位置要摆好,以保证拳头的落点藏在受害者的脑袋后面。但是,摄影机必须紧跟演员的出拳动作一起移动,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一拳的速度和力度。
当主角朝着挨打者走来时,他可能会跑,可能会一个箭步扑上来,也可能会坚定地迈步过来,不管怎样,在这个时候,摄影机必须稍稍地向后退一点,仿佛被主角的英气震慑了一样。
当这一拳挥过来的时候,摄影机要定住,要有摄影机也被打中了的感觉,并随着那力度摆向一边。要拍摄类似的出拳镜头,摄像师需要有很好的时间感,但只要拍好了,现实中毫无力量的一拳就会变得帅气十足,英勇无比。 —— [澳] 克里斯托弗·肯沃斯:《大师镜头(第一卷)》
喜欢阅读的人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人类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才不过几千年的时间。画面和声音是人类大脑更适应的交流介质。
我选书阅读的时候,有一个很武断的方法:先拿起书来大致翻翻,看看其中的“专有名词”和“直接引语”的含量。如果含量高,就应该很有画面感,书也应该很好看。所谓“专有名词”,就是特定的人名、地名等。所谓“直接引语”,就是人物对话。
他一直盛赞这本《光荣与梦想》。
他有一个信念:“无比丰富的事件集中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一如整个太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少数关键人物在短时间内的行为,会直接决定整个历史的走向。
用一种叫做“历史特写”的手法,将它们描绘出来。
比如,我很早就从媒体上知道了深圳有一群“三和大神”。他们不去工厂上班,只愿意做“日结”的工作,有钱了就去网吧打游戏没钱了就去睡大街。在我原本的认知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混吃等死”,这样的人就是“没出息”。
直到看了田丰、林凯玄写的《岂不怀归》,我才知道这种认知是多么没有同理心。
“三和大神”们确实过着那样的生活。但问题是:这既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也不是他们在谁逼迫下做出的选择,而是多种社会因素组成的一张网,他们只不过身陷其中,无力挣脱而已。
ShoelessCai 评注,想到 2018 年,被老乡们吓得连 Offer(两小时的干货换来的) 都没接,连夜赶回上海。回来之后,面对高档写字楼不真实的面试,想想还是干兼职吧。几度被雇主怀疑精神问题,无理由辞退我,为了省钱,回杭州之前还在网吧呆了几个小时,当时我在看网课,网吧的话,还是能上 bilibili 的。现在看来,是不是很像上海版的“三和大神”?Thankfully,我们交付了两个小网站,伙伴们就可以作区分了。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那句话:“每逢你想要批判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
感觉有些尴尬,“我越来越觉得,如今的下层阶级不适合参加皮划艇运动。”
在皮划艇运动中决不允许有人人性而为。八个人中只要是有一个扰乱了全队的节奏,整船人都得掉进水里。一个队员缺席训练,其他的人就只能在岸上无所事事。 —— 瓦尔特 《反社会的人》
穷人的孩子没有办法参加皮划艇运动,居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不能守纪律。
费孝通先生有一本《江村经济》。这是老先生的成名作,也是国际上社会学界、人类学界的里程碑。
《江村经济》内容,它迥异于我们熟悉的那种“市场经济”:交易多方之间没有清晰的权责边界,但是居然能正常运行在约定俗称的习惯中。
这种社会调查类的书,只是把真实社会的原生复杂性摊开给读者看。
乔恩 威特 在《社会学的邀请》这本书里说,社会学有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为什么我们会照自己做的那样去做?第二,为什么我们会照自己想的那样去想?
看来,我们的所思、所行,并非尽合天理。
情感 今晚月色真美
说到情感,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除了至亲至近之人,别人的喜怒哀乐与我们都不相关,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实在是人之常情,是每个人是最容易被触动的情感软肋。
不过就是:“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词句典雅谈不上,还把爱情和更原始的食欲比拟在一起了。
但是,情感不能以虚浮的方式存在。每一种情感,往往都要附丽于特定的场景符号。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人不再分成“眼前的人”和“离别的人”,而是分成“通讯录里有的人”和“不认识的人”。
趣味 兴致勃勃 严肃认真
他说,我哪天介绍一位师兄跟你认识吧。他把《阿拉伯劳伦斯》拉片子拉了六十多遍。
他哈哈大笑说,“费劲、费时间、挣钱的事,叫上班;费劲、费时间,还花钱的事,叫爱好”。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决定称为职业作家的那一年,也成了一个跑步爱好者。据说,他每天清晨 4 点起床,写作 4 小时,跑步 10 公里,已经坚持了 40 年。
跑上一个小时,就仿佛用水桶泼过水,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被淋漓的汗水打得透湿。因为日晒,皮肤火辣辣地痛。头脑变得朦胧恍惚,无法完整地考虑任何一件事情。…… 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 村上春树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微信游戏“跳一跳”,6000 分什么概念:这不仅意味着游戏者对自己的控制水平极佳,还意味着他进入了一种既不全神贯注,也不完全分心的近乎“禅定”的状态。
“玩物丧志”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观念。
所有大玩家都是狠角色。
也可能所有事情都是这样,最初接触可能是喜欢、爱好,乍一入门觉得这东西不过如此,都有一个小马扎行嫌路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过程。可是你再往深钻,越钻越觉得深不可测,越学越觉得难,甚至难到可怕的程度。 —— 于谦 《玩儿》
“心流”是过去 30 年最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的幸福之源,还告诉了我们享乐和乐趣的不同:第一,“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调用高度注意力”。第二,享乐仅仅是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不能带动自我成长;而乐趣是“超级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且“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第三,享乐转瞬即逝,而乐趣回味无穷。
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 米哈里 《心流》
“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美食、养宠物、打球、弹钢琴等,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事,在真正的玩家那里,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极限挑战。
法布尔则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趣味视角观察昆虫, …… 然后用文学化的笔法写下了厚达十卷的《昆虫记》。
在王世襄之前,明式家具并不算一个文物门类,甚至很多都会被拆成零碎木料当废品卖。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王世襄研究明式家具的著作陆续出版。 …… 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民间收藏的明式家具被贩子们搜刮一空,有部分甚至流失海外。
我国的榫卯工艺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家具之最。 —— 王世襄 《京华忆往》
哲学家叔本华有个了不起的洞察: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
快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
最大的好处其实不是磨练心智,而是让人的内在情绪有一个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取笑一个人的外貌是不礼貌的。人有教养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别人的缺陷表现得若无其事。
我一度非常爱看鲁迅和李敖的杂文。坦率地说,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性,而是因为那种刁钻刻薄的骂人腔调。读了那些书,我自己好像也变得牙尖嘴利,获得了一种虚妄的力量感。
多年之后,我在王安忆的《小说六讲》里看到了一个主张:即使是把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进作品,作家也应当极其慎重,不能因文伤人,这是一种严肃的道德价值。
讥讽、贬低他人,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快意,但也意味着从此对此人关上了心门,很少有机会再从他那里获得教益了。
是的,快意之事,大部分都做不得,从书中看看就好。
多年之后我看到一句话:“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苦痛 总有人为我们负重而行
西方人有“天启四骑士”之说:瘟疫、战争、饥荒、死亡。人类自古以来共同面对的苦难,也就是这四种。而今天除了死亡无法避免,其他三者几乎都在渐渐隐去。
这是我们要读书的一个理由。书籍中不仅记载了苦难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保留了苦难下人性的状态。瘟疫、战争和饥荒,不难想象。但是那种情况下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经常会大出我们所料。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 要切记: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你就不用怕毒气。 —— 维克多 《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集中营里,很少有反抗。
最糟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人,幸存下来;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 —— 普里莫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这也应该是全人类的担心:我们人格养成的成果,配得上那些人为我们所受的苦难吗?
这里有非常庞大的馆藏:1.3 亿页文件、10 万份幸存者证词、40 万张照片、1.5 万份国家档案文件以及 2.5 万件文物和 1.2 万件艺术品。
角色 我的头脑特工队
一只猪看见另一只猪的遭遇,会无动于衷。而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的遭遇,无论悲喜,都会感同身受。
我都传记的时候,往往也只重点读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一旦读懂这个选择,“永远活在我心中”就不是一句空话。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我问一位著名的中学校长:“那么多人托关系找你,什么是一定要守的底线?什么是可以妥协的空间?”他说:“可以降低标准收学生,但是绝不能降低标准招老师。在招老师这件事上,谁说话也没用。这是一名好校长的底线。”
但结果恰恰相反: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不仅走了后一条路,而且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不会去当政治家,但是政治家在复杂环境中汇聚共识的本事,我们又都会用得着。要知道,政治家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各怀心思的人统一到同一个阵营。而他们最大的恐惧则是,坚持了一件正确的事,但是没人跟随。就像美国前总统小罗斯福说的:“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时,我们需要想象另外三个自己:10 分钟之后的自己、10 个月后的自己和 10 年后的自己。
它在反复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不过是因为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毫无必要的负担。如果换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就可以轻装前进。
“君子”必须有德行,还须用自己的德行影响世界。…… 同时还有“君子不器”,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文心 就是这个感觉
确实有一种花叫“春桂”,春天开花的桂花,学名“山矾花”,“春桂”是它的俗名之一。
苏小小是南齐名妓。我的时间感不得不瞬间从南宋切换到南齐,七八百年的时光一下子就倒转了回去。苏小小很有名,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关于她的身世的记载,除了那首诗:
妾乘油壁车
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下
我的思绪无从停留,只好又往后匆匆飘了三百年,想起唐朝李贺有一首诗是《苏小小墓》,这才有了点安顿感。
ShoelessCai 评注,自从自己纵深跃入创业集群,各种“先有偏见”的眼神。为了不造成大家误解,我这么叙述我的观点。
首先,伙伴们古代这类特殊职业的女性,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当然反之不亦然。
其次,基于第一点,我们要知道,作为中国妹子,或者作为东方女性,你必须得想办法为社会提供价值,当然结婚只是提供价值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
再者,未婚女性又要证明自己价值的,可以干什么呢?例如,当老师,我们古代的教师第一人孔子就是到处跑的。如果学识尚可,又无法融入集体(通常这类情况,都是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但是公司不这么认为。换言之,双方的内心估价没有产生交集)。这种情况,又不想被指指点点,那么就像孔圣人一样,当老师 —— 能被诟病的点就少很多了。
《阅读的方法》读书笔记